新闻频道

当前位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 新闻频道 > 地方动态
积极面对挑战 打造宁波职教的“金字招牌”
作者:欧阳贝璐       出自:浙江新闻       发布时间:2017-08-17

编者按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宁波中等职业教育积极面对挑战,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导向,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持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主动参与中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打造了宁波中等职业教育的响亮品牌。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现代学徒制”打造技能型人才

0.jpg

人物名片:郑洁群,宁波龙星物流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

在宁波龙星物流有限公司厂区,各种五颜六色的大型集装箱随处可见,不时能看到戴着红色、蓝色安全帽的工作人员穿梭其中。据龙星的工作人员介绍,戴着蓝帽子的工作人员其实是在校实习生,因为工作特别热情细致、服务态度好,特别受送货司机“青睐”,时常请他们服务。

2002年开始,龙星陆续与省内外二十多所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是“北仑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宁波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2006年5月,龙星与宁波北仑职业高级中学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从顶岗实习、参观交流、冠名班级到目前的现代学徒制,双方开始尝试产教结合、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今年开始,龙星、国柜两家企业共同招生成立了龙星国柜现代学徒制实训班级,和专业教师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共同参与物流专业仓储方向学徒制人才培养,实现学校招生、课程制定、教学管理的全程参与。”郑洁群向记者介绍,在第一学期,“冠名班”的学生会参加三周的企业实践,主要是参观企业、学习企业文化等。授课内容除了企业情况、物流操作流程外,还包括《阳光心态》《海底捞的秘密》《职业生涯向导》等学生心态、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在第二、三学期,学生需要到企业进行3周的轮岗实训。到第五学期,企业为每位实习生安排岗位指导老师,以“学徒制”的形式进行指导与实习。

“企业和学校都有专人负责对实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对实习学生进行各阶段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进行沟通交流及分析。”郑洁群说,实习结束后,将根据双方意愿签订劳动合同。近三年,有30余名北仑职高学生成为龙星的正式员工,并且大部分都是部门的骨干力量。

杨莉是北仑职高13级物流专业的学生,经过高三一年顶岗实习,她如今已经是龙星的正式员工。她说,在企业实习期间她先后负责办公室的助理工作以及库区的理货员工作,十分喜欢企业内部的工作氛围,也希望今后能继续从事物流相关的工作。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杨莉在去年被评为企业优秀员工。近日,她更是通过内部的班组长竞聘成为一名新晋的班组长。

通过校企合作,不仅促进了企业与学校人才、技术的交流,也为企业人才需求储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郑洁群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实习实训的管理力度,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子,把“实践基地”升级为“物流人才培养学校”。

让德育走进生活 让阳光照进职高校园

6.jpg

人物名片:苗钊宽,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系副主任,15汽车装配班班主任。

“感恩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感恩传授我们知识的老师;感恩分享我们喜怒哀乐的朋友;感恩我的自由呼吸;我是杭职人,我懂得感恩。”这是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每周放学后,全体学生集会诵读的感恩词,也是该校“孝德教育101个生活细节”的其中一个。

这些曾经因为成绩差、屡次违反校规而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孩子,此时洋溢着阳光与自信,展露出花季少年最纯真的模样。这是在职教圈中为人乐道的“杭职现象”,也是杭州湾职校于2012年开启的“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的成功实践。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苗钊宽对德育工作深有体会。据他介绍,该校大约1/3的学生来自特殊家庭,由于缺乏关爱,普遍内心自卑,学业成绩和行为习惯较差,厌学、早恋、沉迷游戏等现象较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该校创新性地提出“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把理想的思想品德教育回归于现实生活,从细节入手,开展具体化、可执行的德育实践,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教育。

对于许多家长而言,班主任的来电就像“炸弹”,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在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家长们却非常乐于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因为那是“表扬电话”。每周,班主任会对学生的各项品行进行记录和考核,记录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通过校讯通、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家长沟通。苗钊宽说:“我们把表扬电话的时间定在周四,这样一来,学生在周五放学回家后,能够立即获得家长的鼓励,获得信心,相应地也会促进他们在校的表现”。

而说到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最具独创性的作法,还要属“打扫厕所”。每学期学校通过招标,由班级承包教学楼、食堂、操场的厕所卫生保洁除臭工作。尽管在刚推出时遭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抵触,但是在校长、老师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清扫厕所,其中也有不少学生因为这个特殊的“职务”收获了成长。

内向、安静,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罗文聪曾经是这样一个学生。但是在成为厕所保洁员后,他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为吃苦耐劳被选为厕所所长,后来更是当上校学生会主席、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学生干部”。苗钊宽说,打扫厕所让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提升了成就感,也找到了自信。“现在很多企业来我们学校招生时都会问:有没有打扫过厕所的学生”?

在杭州湾职校,还闪耀着许多“太阳”和“星星”, 这是学校推出的一系列不同于分数呈现的趣味评价办法。凡参加各类比赛、德育实践周、志愿服务等活动,或取得学习进步的学生,都可获得阳光卡的奖励。每周二集会,由校长亲自为学生颁发阳光卡。阳光卡不仅能替换学分,还能在食堂超市奖励购物打折。

此外,学校每月还会评出诚信之星、友善之星等十类明星学生,每年会评出“十佳爱心家长”、校园“感动人物”“百名孝德之星”。品行优良的学生以及获得国家技能大赛的学生还能登上学校正门广场上的“星光大道”,留下光荣的印记。一位家长说,以前觉得孩子读职高没什么面子,现在觉得读职高也很好。

“德育生活化”就像是点滴雨露,滋养着职业教育这片土壤,让学生学会自省自律、担当生存责任、感悟生命价值,最终结出名为“真善美”的香甜果实。

深化名校建设 助力援疆办学

6.jpg

人物名片:胡列年,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校长。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发文公布了2016年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有关项目建设名单。在30所成功入选浙江省中职名校立项学校的名单中,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赫然在列。

在此之前,行知职高还先后创建国家千所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开展省“选择性”课程改革试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和校企合作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工学结合,四步递进”“四链三对接”“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了周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

如何抓住浙江省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推进中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契机,进行名校建设?胡列年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深化“选择性”课程改革,打造“名师”引领的优秀教学团队,实现“全人”发展的育人目标;加强“依存型”校企合作,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三界融合”的现代学徒制“行知”模式;通过构建制度创新平台,完善学校治理制度,有效提升学校综合治理能力;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优化育人载体设计,打造“行知”文化校园;依托“智慧化”校园建设,重点推进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构建“感知”校园,实现科学决策和智慧育人;通过完善社会服务机制,打造创业校园,切实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以构建‘行知’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为总目标。”胡列年介绍到,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学校旅游类、计算机类、土木工程类等专业先后成立了三大“职业教育集团”,深化了校企融合。深入推行“四链三对接”(指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链与岗位链对接、岗位链与人的成长链对接)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产教结合,学生发展更趋专业化。以与宁波GXG公司合作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近两年,在“双十一”活动中销售额业绩突破近4亿,大大提高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应用型毕业生。

作为首批内地新疆中职班办班学校之一,行知中职还是全国少数民族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浙江省内职班协作会会长单位。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学校以“互联网+”助推新疆库车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学校结合宁波电商学院慈溪分院和新疆内职班办学优势,精准帮扶新疆库车地区,全面推进电商培育工程。

目前,行知职高与库车县逐渐形成多方位、立体式的电子商务交流、共享、互助、共同发展的局面。结合宁波电商学院慈溪分院和学校新疆内职班办学优势,全面建设新疆库车地区为主的电商培育工程。帮扶新疆库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商专业建设,搭建援疆电商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援疆电子商务培育实训基地,培养援疆培训师资团队,打造新疆农产品电商品牌,引领新疆中小企业电商,推动新疆电商行业全面发展。

胡列年表示,学校将通过浙江省名校建设,探索品牌化发展之路,培育名师、名专业,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发展水平,提升学校服务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深耕职教创新园地 潜心播种创新种子

8.jpg

人物名片:潘美祥,宁波鄞州职教中心校长助理,特级教师,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省机械创新名师网络工作室负责人。

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手电筒,打开开关后,竟“摇身一变”成了手穴按摩器,手机没电的时候它还可以当作充电宝,当你换上小风扇,它又变身为广告电扇……这款多功能按摩器出自鄞州职教中心学生之手,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作品交流赛一等奖。近五年,鄞州职教中心学生参加区级以上各类创新大赛,获奖448人次,其中获全国和省级一等奖13项,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

一所中职学校,为何有如此亮眼的创新佳绩?用潘美祥的话说就是:创新的种子已经植入了老师和学生的心里。

作为浙江省中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潘美祥一直秉持“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达到师生教学相长,使教育教学成为师生都快乐的生命成长过程”的教育理念。从1998年开始,他在学科教学、技能辅导、课程改革、德育管理、教育科研、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年他参编的《创新教程》在全省中职学校推广应用,开启了中职学校创新课程进课堂的普及创新之路。

“播种创新种子的关键是教师,瓶颈也在教师。”潘美祥说,目前我们的教师都是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无法有效开展创新教育,满足不了学生创新成长的发展需求。2012年,他在鄞州职教中心创建了创新创业教研组和科技创新协会,组建了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团队教师创造性地开出了10多门创新创业类选修课,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中职学生能创新吗?很多人对于创新的认识存在误区,以为创新就是高科技、就是创造新产品,个别专家甚至怀疑中职学生能不能创新。潘美祥推行的“五小”微创新或许是对这一疑问的最佳回答。该校借鉴企业“五小”创新活动竞赛,在学生中全面开展“五小”微创新活动。从小问题入手,进行头脑风暴,收集小建议,提出小创意,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小制作,再改进完善和创新,实现小发明,简单易行,容易上手,打破了创新的神秘感,播撒了创新的种子。

为了替父母解决生煎制作太过费力问题而设计的高度可调节省力生煎底盘、为了清理钳工实习时留下的细小铁屑而发明的铁屑清理收集器、为了保管钱卡等贵重物品而设计的宿舍抽屉式保险箱……一批源自生活和学习的小问题征集了大批小建议,形成了小创意,运用专业技能制作成小制作,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变成了小发明,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新的种子植入学生心里后,学生不但能把想到的创意说出来、画出来,还能利用专业技能做出来,这就是中职学生的特色——拥有一双“会思考的手”。

创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生活自信,也带动了学生的技能创业。14级计算机班的学生吴能宝,从小就对计算机网络十分感兴趣,在13岁时便设计、开发了龙腾网——一个综合性的门户网站。进入高中后,他成为该校蓝鸟信息创新创业工作室的主力成员,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并成功创业,成为杭州北径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据了解,该公司于去年注册,先期投入300万元,吴能宝以技术参股的形式获得公司50%的股份。吴能宝说,下半年他就要到杭州去上大学,学用结合,边学习边创业。

“中职创新不能急功近利,短期内不一定有显性成效。但是我坚信,只要将创新种子播种下去,不久的将来,创新种子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今,特级教师潘美祥的“创新种子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相信随着创新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他们将用那双“会思考的手”为社会、为自身创造更大的财富和价值。

宁波职高学生有望出战世界技能大赛

9.jpg

人物名片:阎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项目中国集训队队员,鄞州区古林职业高级中学14级烹饪专业学生。

在鄞州区古林职业高级中学的烹饪教室里,记者见到了身着白色厨师服的阎晗。此时,他正为角逐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的唯一一个中国选手名额而全力备战。很难想象,正是眼前这个略显沉默的18岁少年,力压众多强手斩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全国烹饪选拔赛的第一名。此后,他更是一路过关斩将,以不败的战绩闯进中国集训队选拔赛的决赛。

阎晗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被家人寄予厚望,在他初中毕业后他的妈妈曾希望他填报普通高中,但是从小就对烹饪非常感兴趣的阎晗,却一心想学习烹饪。“我喜欢烹饪,我想先确定专业,再去考大学。而去读普高的话,我得晚三年才能接触烹饪。”最终,阎晗说服了家人,填报了古林职高的烹饪专业。

喜欢是一回事,真正操作却又是另外一回事。进入学校后,阎晗发现学习烹饪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进入高一后,所有人都要从最基础的烹饪知识学起,每天都要练习基本功——磨刀、切丁、切丝、切片……一天下来要切20个土豆,雕10个萝卜,十分枯燥。”邵泽东是宁波市鄞州区引进的烹饪金牌教练,也是阎晗的指导老师。在他看来,阎晗不算有天赋,但是他胜在勤奋、肯吃苦。“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切菜、磨刀、翻锅等基本功的训练。高年级学生比赛的时候他负责打下手,有多余的下脚料他就拿来练习。”凭借自身的努力,阎晗逐渐在校内、市级比赛中崭露头角,并最终闪耀全国舞台。

记者了解到,古林职高的烹饪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在去年的全国职教技能大赛的烹饪项目中,更是斩获了4金3银1铜,包揽宁波代表队在该项赛事的金牌,金牌数在同类学校烹饪专业中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去年,古林职高还成为世界技能大赛烹饪项目中国国家队集训基地。

一所地处农村、规模不大的中职学校,其烹饪专业学生为何能连续多年在宁波市技能大赛中独占鳌头、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这主要得益于古林职高创新性的“四维课堂·成人成匠”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据介绍,四维课堂分别是学校课堂、企业课堂、民间课堂和云课堂。教学内容各有侧重,灵动变化,使“学”“做”“研”分别在四种课堂中交替进行,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动态学习得到统一,克服传统学徒模式培养人才数量有限和固步自封的难题,改变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精细化缺失的弊病。

“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开展全校学生技能大赛,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个项目。经过层层选拔,分项目进行比赛。”邵泽东认为,通过这样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达到不断追赶和提升的目的。

“一个盘子里摆着胡萝卜,另一个盘子里摆着被削成橄榄形状的胡萝卜,谁更有价值显而易见。”阎晗说,在练习之余他会不断地思考:食材如何搭配会更出彩,菜色怎样设计会更加分。

据悉,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项目中国集训队最后一场选拔赛将于6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让我们祝福这个少年。

创新职教技能教学 “赛”出技能精英

18.jpg

人物名片:闻达人,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科研室主任,汽修教研员。

近年来,宁波以计划单列市组团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7年团体总分位列全国三甲,2013年至今金牌数更是跃居全国第二。从2007年至2016年的十年大赛中,宁波汽修项目共获得49金29银8铜的成绩(获奖率100%),获得第一名10次,金牌总数更是位居全国第一,并实现全员育人与技能精英相得益彰。

一个仅有7万多名中职在校生规模的城市,为何能培育出如此多的技能精英?闻达人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学-赛-训”互促机制的不断完善、融校企行骨干教学团队的高效工作以及技能大赛成果的持续转化。

闻达人介绍道,宁波市在全市职教领域构建了技能教学的“学-赛-训”互促机制。以产业人才要求标准为依据,研制了汽修、机械等12个大类专业的《技能教学标准与检测》,让技能教学有标准。自2008年起搭建完善“校-县-市”三级技能竞赛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竞赛项目研发,聘请行业专家指导与评估,形成师生同台竞技、学生全体参与的市赛特色,让赛项设计多元化。对全市专业教师进行技能模块化培训,举行市级面向人人技能赛项,实施技能分层走班教学。

近十年来,着力打造学校、企业、行业三方紧密合作的专业教师团队。首先通过PPG、奔腾、博世校企合作项目为专业教师团队发展寻找起点;其次引企业高层次专家入校定期开展技能指导与技术支持,提升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最后创建汽修专业混合所有制实训工厂并投入运营,实训工厂承办全国汽修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省内外全国技能大赛选手培训和汽修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使宁波市汽修专业教师团队的成长有了全新的平台。

此外,闻达人还长期致力于研究技能大赛成果的持续转化这一课题。汽修国赛注重竞赛项目与生产项目的对接,强调竞赛要领与行业标准的融通。

他在教学过程中着力破解片面追求技能大赛业绩、忽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整体提升的问题。努力为学生提供“真工厂、真员工、真客户、真案例、真考核”的工学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快速打通学生到工人的身份界限。以一师四徒的团队形式,构成相对固定的师徒结对关系,把赛项技术要求融入专业技能教学,把技能实训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避免了学校把优质教学资源过度向少数技能水平高的学生倾斜的应赛教育弊端,回归了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

树开放办学标杆 育跨文化人才

70.jpg


人物名片:俞毅,宁波TAFE学院院长。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和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宁波市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奏响了教育国际化的“先行曲”。作为宁波市“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重要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宁波市首个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宁波TAFE学院集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体制创新、资源整合、发展引领为一体,正成为宁波教育国际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早在中国入世之初,俞毅便意识到,经济全球化必将带动教育国际化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必将走向融合、分享与合作。从2001年起,他着力实践国际化办学,依托多语种教学,开设服务、金融、商务、贸易等四大模块的涉外专业,打造宁波外事学校国际化品牌。随后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启动一系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到2011年,随着宁波TAFE学院的建立,学校国际化合作发展到较高阶段。

宁波TAFE学院是宁波市教育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州教育部战略合作项目,由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外事学校和澳大利亚西悉尼TAFE学院三方合作组建。该院成功引进澳大利亚TAFE教育,建立了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职业教育新类型,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功构建了中高职贯通、中澳融通、校企互动的课程体系。“该项目是全国职教类国际合作项目中最成功的一个案例”,教育部国际司曾经如此评价。

“通过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的品质大大提升。”据俞毅介绍,2015年该院招收的新生中有85%的人达到普高分数线,有许多重点普高的学生也慕名转至TAFE学院学习。经过国际化的课程学习,学生英语单词拥有量从入学时平均1500个,到高三时平均4500个,最高达8500个;大学英语四级平均通过率为95%,远超普通本科70%左右的通过率,雅思5.5分平均通过率为98%。“职业教育对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培养、教育质量提升、国际化人才支持以及办学吸引力的提升都十分有益”。

在俞毅看来,教育国际化不是简单的美国化、西化,不单是办一所外国语学校、掌握一种或几种语言交流工具,也不仅仅是出国留学及师生的互访,而是基于民族文化积淀,使受教育者学会尊重理解、包容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一位母亲在家长会上十分激动地说,通过20多天海外寄宿家庭的生活经历,她的孩子从事事由父母操持转为开始为父母准备早餐,变化非常大。”这件事例也让俞毅深受触动。他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胸怀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正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

在引进优质国际资源的同时,宁波TAFE学院借助多语种和多区域合作资源,向南美、中东欧、非洲及亚太地区开放,输出浙江教育和汉文化。以中高对接和专本合作形式在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三个国家建立海外分校,吸收专科层次职教类外国留学生,使职业教育真正走出国门,开创我国中职教育境外办学的先河。俞毅颇为感慨地说:“在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上走了十几年,如今我们终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标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中国学校走出去”!

港口经济的繁荣发展,孕育了宁波职教的开放和包容,也成就了宁波职教人敢为人先的气度。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先行者,俞毅怀抱更大的职业理想——不仅要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中高端的应用型技能技术人才,还要通过塑造优秀的青年来塑造国家的未来。他始终坚信,通过教育人的薪火相传,为国家塑造一代乃至几代的优秀公民,必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理想与职业达到融合统一

3.jpg


人物名片:诸鑫鑫,宁波市学生职业体验拓展中心负责人,宁波经贸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

你是否梦想过成为一个音乐制作人,用各种乐器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你是否做过创业梦,想要成为一家大公司的老板?你是否对计算机编程充满兴趣,希望成为一名程序员……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些梦想非常遥远,但是在宁波市学生职业体验拓展中心,你能够真实地体验“梦想成真”的感觉。

宁波市学生职业体验拓展中心是全国首家综合性的学生职业体验拓展基地,以职业测试-职业体验-职业素养提升-职业培训拓展为主线,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简而言之,在这里,学生可以对“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有清晰的认知。

体验中心共有五层楼,一楼为职业倾向测试区,通过看、听、测三个途径启迪学生发现自我。在展厅里,能清晰地看到“职业不分贵贱,技能要争高下”这十二个大字,边上还设置了劳动模范、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展示区。“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前来测试的孩子们对于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测试的类型有着明显的偏向。”诸鑫鑫说,许多R(现实型)分数居高的学生会进行自我否认,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会是现实型的呢!”他们认为:I(调研型)要比R(现实型)来得高档一些,而其他艺术、管理型的学生往往会沾沾自喜。

诸鑫鑫认为,通过打造体验中心,让学生、家长、老师多角度感受360行职业,在加深职业认知的同时,有助于扭转社会对职业的认知偏差,促进高精尖技能型人才的培育。

体验中心二楼至四楼为职业体验场馆,学生可以在艺术中心、研究中心、操作中心、财商中心、服务中心、智创中心六个区域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深入地探知职业,从中寻找与自我适配的职业。在艺术中心区域可以观测学生是否具有对色彩、形状的敏感度,在生命医药区域可以观测学生基础学科的掌握能力,由此了解学生是否有从事相关职业的发展潜力……

曾经有一个新疆班的学生在参与体验活动后写道: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坐在播音室里向全疆人民播报新闻,通过虚拟演播厅的体验,我了解到播音员风光背后的艰辛,每个字的发音、每句话的语音语调,乃至表情和动作都不能马虎。本次体验让我明白自己离梦想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会为此而努力。诸鑫鑫认为,通过工作场景的客观再现,学生可以切身体验某个职业,正确认知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相对应的职业潜能。

针对职业和兴趣、职业和技能的相互关系,职业生涯规划师会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通过对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潜能的匹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具备职业选择的能力,在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上,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据了解,体验中心自去年11月开放以来,已先后接待9100多名学生。在吸收企业、社会优质资源的同时,体验中心还进行本地化教材的开发,职业体验课和职业规划课送进学校,成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整体方案的有利补充。

特级教师王姬 成长没有终点

33.jpg


人物名片:王姬,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中职名师,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教师。

从市教坛新秀、市优秀双师型教师、市专业首席教师到省特级教师,王姬的职业发展之路似乎非常平顺。而事实上,与众多同行一样,在十八年的职业教育生涯中,她同样经历了憧憬、喜悦、倦怠、放弃、努力……

2006年,宁波市教育局开展宁波市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双师型”教师评选,新增了对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在此之前,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再加上多媒体课件,是王姬能想到的课堂教学的全部组成元素。而“双师型”教师的评选规则却要求她一只手拿好粉笔,另一只手开好机床。她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度想过放弃参评。最终张国方校长的一席话点醒了她: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光会上好课是远远不够的,专业实操技能同样重要,新的评选规则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指出了中职优秀专业教师今后的努力方向。于是她重新燃起斗志,向着真正的“双师型”目标努力。

大学里金工实习时开过半年的普通车床,再往后就是暑期继续教育的时候曾经学过两个星期的数控车床。面对似曾相识的机床,王姬几乎是从零学起。她找来教材,请自己班里竞赛集训的学生做小老师。在重新当学生的过程中,王姬体会到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在教法和学法上的差别,也让她对技能教学的有效性有了切身的感受。

在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王姬发现,自己对于专业技能提升的规划竟是空白,这对一个中职专业教师而言,是一块成长的短板。于是,她多次利用暑期时间来到企业,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技术难题,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块教育事业需要的好钢。

没有思想的教师不会拥有教育梦想,没有教学梦想又谈何教师专业发展呢?回望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王姬也曾一度失去生活激情和教育梦想。直到2005年8月,校领导派她去德国进修学习。在与德国这样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比较中,王姬感觉到了国内中职教育的差距,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材开发等方面意识上的差距都是巨大的,她对教育、对课堂、对一切“从来就是这样的”程式产生了许多疑惑、困惑,并在这些“惑”中反思。她阐述自己的想法,写下了《中德职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和启示》等五篇论文,全都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等杂志发表。

除了专业教师,王姬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工业产品创新创意教学团队的负责人。这个团队是当之无愧的“金牌团队”,指导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竞赛中摘金夺银,创下了辉煌的战绩。近三年,在团队教师的指导下,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的同学们研发了几十件创意发明,如为残疾人设计的头控鼠标、电缆断点查找仪、乒乓发球机器人、感应式便携垃圾桶等等。学校还连续五年获得浙江省创新大赛一等奖。

十八年职业教育生涯,诸多荣誉加身,很多人笑称王姬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在王姬看来,前面还有无数高山等待着她去攀登。不论处于什么阶段,她始终行在教育的中点上,前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因为成长没有终点。

网站.jpg

(责任编辑: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