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当前位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 新闻频道 > 院校动态
“预就业”育人体系:精准育人的助力器
作者:李铭辉 谢礼炮 李友余       出自: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06-14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职教集团的育人体系创新实践

22.jpg

2017年5月20日和25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有574家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分工科、文科专场的年度“预就业”招聘会,包含该校在内的职教集团成员院校5000多名学生集中应聘1万余个实践岗位。该校汽修专业学生谢明宇应聘并被“湛江宝钢”确定为培养对象,他高兴地说:“在家乡名企工作的愿望可以实现了!”而湛江宝钢面试官表示,近4年连续与机电职院合作开设校园预培养班,是因为录用的该校学生表现优秀、稳定率高。

这正是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职教集团打造“预就业”育人体系所产生的良好效应。

“预就业”不是简单的招聘会“节点”,而是一套以点带面的育人体系。一方面,它是以“学生能否安全、踏实、有序实践,以及能否有尊严、高质量、更体面就业”为价值导向,通过设置育人目标责任、实践岗位要求、过程跟踪管理、学生关注度和满意度等数据观测点,以数据说话,用数据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并研判企业与学生状况;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对接并指导学生在企业环境下实践,获知企业真实具体的人才需求、科研服务、资源共享等校企合作方面信息,实现反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追求精准育人、精准服务,提升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和获得感,使校企合作持续向面上拓宽、向纵深发展。

校企合作难,难在没有找准企业的痛点及需求点

从市场规律看,企业是为获利而来的。校企合作千难万难,讲到底难点在于能否帮助企业解决如科技服务、人才储备、用工稳定等实际问题,因此,对准企业痛点及需求点,主动调整学校育人机制,校企合作从短暂性、浅层性、松散性走向长期性、深层性、融合性就会成为可能。

这就需要打造一个好的平台体系,及时详细掌握学生实习实践和毕业后就业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培养和服务措施。2011年,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牵头成立广东机电职教集团伊始,即致力于整合办学资源并形成“预就业”育人体系,无偿服务企业需求,建设服务集团成员单位、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常态化机制。

“预就业”育人体系首先着重突出“预”字,坚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年的实践服务上;其次是以此为放大镜,不断反思如何合理配置、融合校企优质资源,制订精准人才培养方案;再次是持续做好学生毕业后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就业后”服务。这个体系长期聚焦“机电+”产业链,通过持续的跟踪联系和信息集聚分析来反哺、改革教育教学。2015年,该校被国家教育部门列为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就业“互适性”差,差在企业与应届生之间的磨合期太短

长期以来,应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不高,企业普遍存在“用工难、留人更难”问题。而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一般仅凭简历和面试这些短暂的沟通就简单确定对应聘者的录用,入职即上岗,磨合期较短,已然为关系稳定性埋藏隐患。其根源在于企业与员工“互适性”问题,即企业是否能为员工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员工的职业素养是否与岗位要求相匹配,这两者之间的相互适应。一旦企业与员工的“互适性”不高或减弱,则员工必然被炒或主动“跳槽”。

“预就业”育人体系首先就是要帮助企业和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实现高质量就业。学生通过“预就业”招聘会等服务平台找到心仪企业,用毕业前最后一年的时间在真实工作环境实践职业技能,体验企业文化,双方通过充分的观察、磨合之后再最终确定去留;同时,学校与企业紧密联动,根据实际需求共同培养学生,从而得以维持并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深圳金三维模具公司,近6年采用此种方式先后培养300多名广东机电职院学生,有80%至今稳定在该公司或同行联盟企业工作;而一汽—大众佛山分厂累计录用该校794名毕业生,目前在职率高达95%。

育人精准度高,高在“预就业”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

“预就业”育人体系是资源聚集器。广东机电职教集团拥有的成员既有大量企业,还汇聚了广州市白云区、佛山市南海区、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政府劳动人事部门,以及广东省汽车、电子、机械、物流、暖通空调等行业协会。这些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有力地将校与企连接起来,贯通人才供需服务。

目前,该集团已有成员单位177家,其中企业144家、行业协会11家、职业院校17所、科研院所5家,逐步形成“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五方协同、精准育人机制。集团下设教学、培训、技术服务、标准化、创新就业等5个工作委员会以及多个区域合作工作站,致力于以“预就业”育人体系为信息联结点、资源互通桥,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为企业选聘、储备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服务。

“预就业”育人体系是精准定位仪。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期追求“精准”育人,这种“精准”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以生为本,精准呼应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元分层培养和服务;二是服务区域发展,精准呼应企业实际需求,提供单元化、个性化的人才保障和科研服务等。“预就业”育人体系实践,已深刻影响该校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标准调整、模式构建、资源整合、评价完善等方面的价值取向,成为该校教学资源利用、更新、改造、升级的利器。近5年来,该校与358家优质企业通过“预就业”育人体系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化。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该校分别以“预就业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或设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合作办学载体等多种形式,以及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站、“互联网+”平台,利用企业优质办学资源,以真实项目训练学生真技能,把企业的设计、生产、操作、技术创新要求以及企业文化素养等引入课堂,分类精准培养学生,使其适岗性不断增强。

目前,该校逐步形成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依托“预就业”育人体系的产教融合、精准育人常态化机制。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调研,根据需求提供科技转化、研发和咨询服务,培训企业员工。近3年,该校与企业合作科技项目118个,为企业培训员工1.2万人次,企业能工巧匠、高管等兼职教师共1694人次进校或在企业承担实践教学任务29.9万学时。通过岗位锻炼、名师讲座、专家教学、师徒传授、现场改进、课题小组等方式深入以课堂为主的人才培养环节,学校扎实提高人才精准培养水平,高度对接企业需求,企业不断获得稳定适用的学生,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也更足。

“预就业”育人体系是文化融合器。“预就业”育人体系坚持“以生为本”,还应体现在教会学生“知行合一”上,让学生在培养职业素质、锻炼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努力成为自信上进、诚信友善、注重团结、善于协作、勇于钻研、精益求精、终身学习的有用人才。其中,文化熏陶必不可少、作用巨大。

依托“预就业”育人体系,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重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健康身心等。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建设项目主要有4项,均获得广东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第一是“三生”理念育人文化。以持续关爱生命、生存、生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生命敬畏之心、生存感恩之心和生活向往之心,使学生阳光地成长成才;第二是创新创业文化。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站、“互联网+”平台等载体,对有志创新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该校学生的“种菜机器人”项目迄今已获得超过200万元的意向投资;第三是讲坛文化。以“机电大讲坛”为龙头,定期邀请名人专家、能工巧匠、企业高管、杰出校友进校园作报告,开阔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讲坛举办6年来,已累计学生听众2.7万多人次;第四是竞赛文化。联合企业、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各类校园职业技能、科技实践、创新创业竞赛,很好地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2014年以来,学生共获得国家技能竞赛奖项50项,获得“挑战杯”等科技实践和创新创业竞赛省级以上奖项80项。

“预就业”育人体系是深化合作的加速器。在学生“预就业”过程中,该校落实专业教师走访企业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了解、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并与企业协商挑选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担任学生的兼职教师,负责对学生“预就业”期间的实际工作指导和培训,提供真实岗位、真实业务给学生实践锻炼,实行校内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双师”教学。校企之间在经常走动中逐渐加深感情,甚至还可以发现其他的合作机会,进而开展深度合作。由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渐由简单版升级为复合版、多元版,合作培养的人才更加适用,合作发展的内容更加多样,形成校企紧密联动的“双主体、双课堂、双课程、双教师”精准教学模式,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学生个体成长等客观差异化特征,设定“目标、标准、模式、资源、评价、就业”等6个方面的精准观测点,实行“技能—素质—文化”三条线结合的融通培养,以职教集团为核心支撑面,构建出“六精准三融通一支撑”的精准育人体系,不断促进产教真融合。

网站.jpg

(责任编辑: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