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当前位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 新闻频道 > 院校动态
风从黄海来 扬帆正当时——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国示范”建设纪实
作者:焦小龙 王用楼       出自: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4-11-24

江苏省教育部门领导视察学校实训场所

学校与新疆喀什地区技工学校的校校合作签约仪式

荣获2014年省技能大赛数控车工一等奖的梁记者和指导老师陈发金

学校烹饪专业学生在省技能抽测中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车工实训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在全新的实训中心上课

新建的汽修专业实训中心

    云山苍苍,黄海茫茫。朐海文脉,山高水长。兴市以实业为本,实业以职教为先。秉山海之灵气,鼓改革之春风,连云港中专应时而生焉。

    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64年的连云港市延安职业高级中学。2011年8月,经连云港市政府部门批准,原连云港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连云港市高级技工学校、连云港市旅游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并异地新建新校区。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7000余名,在编教职工472人,其中在编专任教师393人。新校区占地518亩,总建筑面积173500平方米。设立机电工程系等7个院系,开设有机电等44个专业,其中省级品牌(特色)专业5个,建成加工制造类等8大校内实训基地,其中省级以上实训基地3个。

    2013年4月,学校被国家三部委正式批准立项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总投资2350万元。一年多来,学校着眼于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未来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内涵建设,通过港口机械制造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和化工工艺等四个重点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的建设,带动学校其他专业和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了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目前,经过全校师生的开拓进取和努力实干,学校办学特色鲜明、专业设置合理、设施设备先进、师资队伍卓越,毕业生综合素养不断提高,行业引领示范能力不断增强,基本达到国家中等职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建的要求。

    加强管理,创新举措,开拓新思路

    推进校企合作,深化四项模式改革

    遵循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原则,积极推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全面改革。依托连云港先进制造业职教集团,大力提高校企合作层次,强化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不断健全“三双四进,工学结合、校企融合、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以岗导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进办学模式“四化”:“办学集团化、学校产业化、专业公司化、创业实践市场化”。积极探索和实施“三评三化,立体多元”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双方共建教学工厂、实训室工作,每个专业系部均建立集教学、实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体企业和学生创业基地,进一步完善“多形态校企一体式”办学模式。

    坚持全员参与,强化五项创新工作

    学校全面加强对创建工作的规划与领导,以问题入手,全面增强教师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到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中来,将创建任务层层落实,具体分解到每一个处室、每一个专业和每一名教职员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树立目标意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教育内容创新、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创新和人事分配制度创新。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全面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积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与精品课程,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全面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健全人事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推进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突出重点特色,提升项目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港口机械制造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化工工艺等四个重点专业建设和数字校园、企业文化两个特色项目建设,并以此带动学校其他专业和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以建立健全教师培养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三个层次、三个走进、三个关注”为抓手,推进“三维发展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企业资源、企业文化,大力探索校企共建教学工厂和实训室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实训基地生产、实训、培训等服务功能,建设区域共享型的专业技能实训基地,提升实训基地使用绩效,全面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紧抓机遇,抽茧剥丝,构建新模式

    推行“多形态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

    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与行业指导作用,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坚定推行“多形态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校企一体化的方法、机制,提高校企合作层次,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在已有的连云港市先进制造业职教集团的基础上,逐步吸纳建筑业、旅游服务、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行业企业,形成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职教集团。所有专业全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企业达到150家以上。促进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资源,多方筹资,建成6个以上集教学、实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体企业。利用学校资源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年均开展社会培训15000人次以上。

    健全“三双四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三双四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四自发展”的人才成长模式。以“三个落实、三项转变、一个拓宽”为策略,实现五个同一:学校即企业、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学徒、教室即车间、实训即生产。实现全部学生参加“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工学交替”、“产教结合”、“产品导向”等培养方式,推动教、学、做合一、促进学生“四自发展”(“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行设计、自能创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推进“1+0.5+0.5+1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跟进订单企业,教学跟进订单企业项目,课程跟进订单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学习跟进项目生产过程。采用“工学交替、勤工俭学、定单培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占50%以上。

    构建“以岗导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

    积极构建“以岗导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三效”(效率、效益、效果),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六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项目化、教学过程生产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设施现代化”。所有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为60%以上,校内生产性实训学时占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80%以上,100%学生能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2014年对口单招有19名考生本科达线,199名考生专科达线。其中,语文、电子电工、财会等科目均为全市单科成绩之冠。

    蓄势扬帆,发力攻坚,呈现新格局

    促进“三维发展”,教师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三个层次、三个走进、三个关注”为抓手,打造一支知能并重、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三维发展型”师资队伍。着力培养一支“名师引领、骨干带头、新秀发展”三个层次的梯队型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三个走进”,即“走进课改、走进企业、走进科研”,加强“三个关注”,即“关注教师专业态度、关注教师专业知识、关注教师专业技能”。通过两年建设,校外兼职专业教师占专业教师的28.2%,聘请26名企业工程师或专家担任学校“访问工程师”,引进和培养名师、专业带头人21名,骨干教师比例占30%以上,双师型比例达98%,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28%。

    在近两年两课评比中,有33位老师获省示范课、29位老师获省研究课。在2013年全国啦啦操锦标赛暨江苏省啦啦操锦标赛中,张波、孙林春等指导的学校啦啦操代表队获得省一等奖两项,全国第二名一项。自2012年以来,教师申报省、市、校级课题120余项,结题50余项,其中王健娟、陈冰的课题分别获得省重点资助课题、省规划办重点自筹课题,罗海霞承担的省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中等职业学校实用数学课程”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由于教学科研成绩优异,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论坛优秀组织奖”,市教育系统“教育教学创新创优单位”。

    实行信息化管理,数字校园初显优越

    学校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多措并举,优化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初步形成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基础信息系统(鹏达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扩大应用软件服务平台,实现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构建政府主导、行企参与,学校主体的主题素材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安全性高、开放性强、扩展面广的数字化校园体系。

    建成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涵盖了行政办公、教学管理、教育管理、招生就业、后勤等子系统;增加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除现有的各项应用外,还将加强校内OA开发,加强外网宣传,对校内信息进行选择性公开;完善校内外资源互通新平台;完善校企互通新平台,做好培训、实习和兼管工作;校园一卡通系统,系统功能涵盖身份识别、信息查询、消费、考勤、食堂用餐、图书借阅、实训应用、宿舍管理、机房管理等,通过一卡通实现管理的规范与高效。学校还加强数字资源库平台建设,高度集中校内信息资源,如课件、教学视频、校本教材、精品课程、实训录像、科研课题、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等全部入库管理,实现内部资源高度共享;拓宽外网服务渠道,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资源建立互联。

    与凤凰创壹软件集团合作,引入江苏省国家改革与发展示范校精品课程13个专业的虚拟教学平台。学校信息中心建成学校网站群,累计发布了近3000条新闻和信息。由于学校优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承办江苏省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先后有淮安、扬州及全市760余位专业教师在学校接受为期8天的培训,有效发挥了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浸润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亮点闪烁

    立足连云港和学校实际,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推动具有鲜明职业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建设,打造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校园文化,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从内涵和外延上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质量。与连云港市国电等4家用人单位合作,开展合作办学、引入企业文化,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方案。牵头“连云港市先进制造业职教集团”,合作共建“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创新教学环境,实现了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形成“重技能、讲五创”的专业文化。

    学校在校园绿化、山水、园林、道路等设计中引入企业化因素,建设1个学校校史馆和荣誉室,设置1处企业文化墙和1个体现企业化校园文化的标志性大型艺术雕塑;布设35幅以上激发学生爱岗敬业、励志创业的标语或伟大企业家画像;每个大类专业设置一个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宣传长廊或橱窗、宣传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系统型环境文化。

    在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引入企业“重任治事”、“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制度的制定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在校园管理、班级管理等过程中不断彰显激励精神和人文关怀。修订原有学校制度,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化学生管理、教师考核、实习实训等各方面的激励型制度。

    建成6-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所有实训场所,均开展企业化的工作场景布置;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师生到企业参观、实训、实习的需求。结合骨干专业,分别建设海洋文化、汽车文化、化工文化、电子文化等中小型专业文化展示中心;汇编本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编制各专业创业典型图文资料;编制具有鲜明企业理念的校本课程,用于校本课程教学。

    挖掘历史文化与企业、行业资源,致力于培养学校师生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成才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每学年分别举办1次“创新作品设计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社会服务标兵评选”等活动;每年聘请6-9名行业专家、技术社会能工巧匠授课,每学年开设2-4场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报告会或讲座;总结提炼学校的“一训三风”,编制学校形象手册。

    在优良校园文化的浸润下,学生迅速成长。近两年,在江苏省技能大赛中,共有29人获得二、三等奖,其中陈发金老师指导的梁记者同学荣获了省数控车工项目高职组一等奖、龚程丹老师获得教师组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省二等奖,陈冰老师辅导的李冬伦同学获得学生组装配钳工省二等奖。在第24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刘静、徐春妹等指导的周静同学获得省一等奖。12级新疆班学生唐传国、单友维的创新作品“车床多功能刀架套”从省创新大赛众多的创新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12机电新疆班张正宝等三名同学荣获连云港市技能大赛中职组二、三等奖。2014年6月,从苏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传来喜讯,该校09级毕业生——现任该特勤大队二中队二班班长李方州被省公安部门荣记“一等功”。

    立德树人,创新创优,实现新突破

    坚持德育为首,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开展示范校建设以来,学校一直将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首位,全面加强对德育工作领导、管理和创新,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形了成学校、部门、专业系部共同负责的三级管理模式。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学校不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在教师中全面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规范教师教育行为,树立了良好的师表形象。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过好“四道关”,即教师职业道德关、教育理念转变关、工作尽心尽责关、教育艺术关,造就一支管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育人队伍。师德建设的强化,既提升了全校教职员工的教育素养与能力,也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和教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还注意整合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区、德育基地和家庭的教育作用,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注重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先后聘请派出所、法院等领导作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师生进行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与社区共建德育基地,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博物馆、雷锋车组等社会单位签订了德育基地协议,建立健全家长学校运行体系,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和严谨、严格、顺畅、高效的德育运行机制。学校德育工作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分层次分重点有计划地开展。中专一年级德育以基本国情教育、伦理教育为重点,着重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培养;中专二年级德育以职业理想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着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中专三年级德育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道德为重点,着重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品质的培养。

    构建德育平台,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我们深知,实践显成效,科研必先行。时代在前进,情况在变化,德育工作也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此,学校积极构建学生施展才能的活动平台,先后组织了文明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校以各类学生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我教育为核心,以德育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充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驱力,全面构建起学生自我教育的网络,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学校立足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本着“低起点,小梯度”的原则,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如: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从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集体入手;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从“三脱”(即仪表脱异、语言脱脏、举止脱俗)入手;自信心的树立,从“欣赏他人,快乐自己”、“学会抬起头做人”等活动入手;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情操的树立,从走进长途汽车站雷锋车组入手等等。学校学生处、团委等部门有计划地在校内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文体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进步热情。学校积极促进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先后成立了动漫、舞蹈、模特、话剧、学报、铜管乐队等社团,每年举办社团成果展示,帮助学生树立发展自信,在各项实践中挖掘学生潜能,在活动中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近两年,学校先后有多批学生和班级分别被评为国家、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班集体。

    强化三创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创业、创新、创优(简称“三创”)教育,积极开展多种“三创”特色活动。如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沙龙、“我创优之路”演讲比赛、劳模技能创新讲座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三创”意识与能力。

    为加强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学校专门制定了各专业职业行为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学校多次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成才能力、求职能力、职业适应能力、自我提升能力等职业发展能力,使其在职业生涯道路上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保持在正确的职业道路上发展。学校还开展了“劳模进校园”等活动,让劳动模范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对学生进行近距离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劳模精神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这些措施,给学生提供了就业创业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近年来,学校大部分毕业生都实现了“多渠道、高层次、高薪资”就业,还有一大批品学兼优、具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脱颖而出,成为了各种企业的技术骨干。学校“三创”教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特色:开发了2本就业创业校本教材,建立了4处校内创业基地,涌现了几十名学生创业典型,先后有68名学生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三创”优秀学生评比等活动中获奖。

    多年的办学积淀和文化传承形成了学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德育工作呈现了融洽、和谐、有序的局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孕育出德育园地的绚丽与芬芳。由于德育工作成绩突出,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励精图治,去粗取精,彰显新魅力

    深化内涵建设,品牌建设硕果累累

    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企业资源、行业资源,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开发了“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光伏技术工艺”等15门专业技能精品课程,开发了23本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教材。2013年,学校被立项成为江苏省首批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

    学校按照《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合格专业建设标准》深入梳理各个专业,积极参加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验收和创建。2014年,经省教育部门视导专家组的现场检查,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化学工艺专业分别被认定为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至此,学校共建设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市级品牌专业增加至8个。化学工艺专业建成数字仿真、操作仿真、化学检验3个中心和岗位技能培训、特种岗位培训2个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行业提供特殊工种培训,并对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重视中高衔接,有效提升办学层次

    学校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工作,有6个专业入围江苏省现代职教建设试点项目,2014年批准招生计划为360人,其中和淮海工学院合作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批准为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另外和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学校合作5个专业也被批准为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学校还作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点,目前拥有五年制高职专业5个,经省联合院批准的计划招生为270人。

    发挥辐射作用,全力服务沿海开发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等资源,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培训质量。本学期共组织特种作业和三项管理人员培训20多期,培训人数共2541人次;承接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涉及8个工种、近50人次的工人技术等级晋升培训;远程教育招生人数505人,在籍生人数近2000名,连续十年获得了西南大学“优秀校外学习中心”称号,连续六年获得重庆大学“优秀校外学习中心”称号。

    “国示范”建设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办学声誉名闻遐迩,先后接待韩国岭南工业学校、山东日照教育代表团、广西梧州教育代表团等来校交流学习20多个批次。作为省“国示范”项目建设学校,学校领导及有关教师在省、市“国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会、“国示范”协作组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10余次,学校扎实有效的创建工作得到与会同行和专家的充分肯定。两年来,共计20多篇新闻报道在江苏职教网、《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等报刊和网站发表,有15件新闻报道在连云港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播出。2014年,学校荣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再次迎来历史性关键节点。

    宏图伟业催人进,风好正是扬帆时。投身“国示范”建设的滚滚洪流,面对已经取得的显著成绩,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正以更实的举措、更足的干劲,快马加鞭,激情谱写“国示范”建设崭新篇章,奋力开创学校更加美好的发展未来。 


(责任编辑:李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