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当前位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 新闻频道 > 院校动态
统筹谋划 科学推进——平顶山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创新实践
作者:许青云 侯延民       出自: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4-10-20

 平顶山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生进行机器人测试。陈留彪 摄


    学校紧紧抓住平顶山市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旅游等支柱产业,加大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出了拓展工管类专业、提升文理类专业、改造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发展思路。

    ■许青云 侯延民

    平顶山学院在转型发展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刻把握“为何转,转什么,怎么转”这三个根本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平顶山学院自2004年升本以来,坚持举地方旗、打地方牌,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两个着力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文章,立足应用下功夫,摒弃了追求精英教育的办学传统情结,实现了学校自身成长和地方发展互动。

    2011年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本科教育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教育质量上乘的教学型、应用型、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2013年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到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不在其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而在于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发展性,对此确定了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以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014年3月,学校出台《关于转型发展的意见》,力争3-5年完成转型发展的任务。平顶山市政府制定了《支持平顶山学院转型发展意见》,从财政投入、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从学校教职员工到地方政府形成了广泛共识,营造了转型发展的浓厚氛围,凝聚了转型发展正能量。 

    ——学校紧紧抓住平顶山市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旅游等支柱产业,加大调整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提出了拓展工管类专业、提升文理类专业、改造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发展思路。先后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生态工程等应用型本科专业,其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学校应用技术类专业达到36个,占全部专业的76.6%,在学人数达到1177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6.9%。随着专业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基层企事业单位用人吻合度更加贴近。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7%以上。 

    ——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开展应用研究,与2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协议。与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高压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气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骨干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和平高集团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其中“基于振动的局部放电定位系统”研究成果已在企业推广应用。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中原经济区定位和平顶山市“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学校成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雅乐团,制定了平顶山市墨学文化、鲁班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规划,等等。学校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林业厅合作建立了以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研究为主要方向的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实验室等,为河南省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改革。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突出技能、突出就业,建立了“两阶段、三平台、一环节、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推行“项目驱动、工程师进课堂”,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开放型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优化应用型专业资源配置,在打造通用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层次提升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水平。截至目前,学校各专业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比例为21.24%,学时比例为29.79%。

    ——学校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先后制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平顶山学院关于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办法》,实施了“新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大力实施“三百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从企事业聘用100人,从学校青年教师中选抜200人到企亊业锻炼实习。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教师聘用制度和评价方式改革,以期建立起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研发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晋升机制,并在教师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加速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平台建设。邀请地方、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积极构建政府、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与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高压智能电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被河南省发改委批准列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产学研共建工程研发创新平台。依托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实验室建立了“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院士工作站”,“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获批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与中国音乐学院、台湾南华大学、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合作成立了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与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等合作共建了古陶瓷实验室和钧瓷研发基地。市政府、学院与河南尧谷光电公司三方协同创新项目——尧谷光电研究院正在积极筹建中。


(责任编辑:李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