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会报告
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集团化办学模式
作者:田秀萍 出自: 发布时间:2013-05-20
  

一、学院概况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市属高职院校,与唐山市技师学院实行一体化管理,是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现有7个校区、3个厂区,面向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开设41个专业,在校生9600人。

学院一直坚持以需求和发展的观点看职教,以顽强和创新的精神办职教,负重奋进,执着创新,不断探索校企组合新模式,将生产资源和教育资源加以系统整合,形成“前校后厂、产学一体,贴近区域、多元办学”的特色,此项成果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发展模式被市政府列入唐山科学发展示范模式之一。学院按照“以开放式办学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以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思路,进行校企合作制度的顶层设计,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走集团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证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

2008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参加“高职自动生产线组”比赛,获得团体二等奖;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连续三年参加河北省数控技能大赛,均获得第一名;学院近三年的毕业生90%可获得高级职业资格,招生就业出两旺;在唐山现有陶艺大师中,46%为我院校企合作培养。此外,校企合作使学院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007年,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2008年,学院被列入河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年,学院的“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列入唐山市62例“科学发展模式”之一,并获得了唐山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科学发展创新奖”;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在与德国、瑞士、荷兰、爱尔兰、台湾等10个国家、地区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今年学院与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签订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合作项目协议,将以国际化的视野,构建多级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三级衔接,延伸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二、基于产权制度改革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

(一) “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概述

“校企一体”职教集团是职教集团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资源整合,将职业院校与企业重组为一个法人实体,具有教育教学和生产双重职能,内部企业既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工厂),又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单位,教学人员和生产人员实行交叉任职、一岗双责。这种发展模式保证了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在目标、内容和时间上的协调性。

1. “校企一体”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就是在我国特定国情下应运而生的。这种模式沟通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学校资源转换成为企业的生产资源,企业生产资源也转换成为学校的教育资源,在社会大系统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校企一体化构成的职教集团在资源利用上有以下方面特征:

(1)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经济目标的一体化

(2)学校教育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一体化。

(3)学校教育人员与企业生成人员的一体化。

2. “校企一体”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社会影响与成效

2013年2月27日,《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模式》作为全国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首个典型案例在《中国教育报》刊登,同时介绍了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的基本特征。

1)2008年,研究成果“‘前校后厂,产学一体’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河北省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2)2009年,研究成果“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研究” 获得河北省第四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3)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校企一体”的集团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获得全国高职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

4)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校企一体”的集团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获得全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5)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校企一体”的集团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6)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校企一体’的集团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后期成果《职业教育资源论》获得河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

目前,学院建立了快速制造技术院士工作站,并在曹妃甸新校园建设12万平方米的工业中心,进一步探索以高新技术为纽带的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模式。

我院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集团化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实现形式。

(二)公司划拨工厂——政府干预模式

学校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较强职业技能,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操作又懂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关键环节。这种理念在开办技校就已经实施即一年级学生以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但要到企业进行“走岗认识实习”,以了解生产实际并树立学好后为之服务的概念;二年级学生实行“双周倒贴岗实习”制度,即一周在学校继续深入学习政治、文化与专业理论和进行体育锻炼,一周到企业全程从事生产实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掌握技能技巧,成为“半个工人”;三年级学生则离开学校安排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从而过渡为既具有本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娴熟的技术动手能力并能完成定额生产任务的新型中级技术工人。但生产企业有其自身规律和实际情况,有时难以按照学校意愿和要求予以完满落实。

有鉴于此,萌生出“两条腿走路”的构想,即在充分依托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同时,为了取得学校独立安排实习教学的自主权,弥补企业实习之不足,自己动手筹建校内实习工厂作为辅助手段。同时借助陶瓷公司进行内部教育体制改革的契机,争取到了陶瓷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将公司所属的陶瓷美术瓷厂成建制划拨给学校作实习工厂,以满足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锻炼。

学校接收美术瓷厂为校办工厂后,首先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美术瓷厂由公司直属单位变作从属于学校的二级法人实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厂两责,既出产品,又出人才,在搞好生产经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同时,为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平台,保障实习、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学校同心协力完成培养目标。

为此,学校选派得力干部充实厂领导班子,通过座谈研讨,统一大家的认识,促进在方向和实践上的转轨变型;通过召开职工大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并进行整章建制,搞好经营管理,开拓市场,增产创收,调动全员的积极性。

建成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之后,学院明确系、厂主要领导交叉任职,实习厂厂长兼任系的副主任,系主任兼任实习厂的副厂长。还设置和责成实训处负责具体协调系、厂两者关系,指导实习实训工作的实施;加大投资力度,对实习厂进行适应实习教学和兼顾生产的更新、改造、充实和完善。特别是确定艺术设计专业为国家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之后,从专项资金等多方面向该系、厂重点倾斜,大大提高了设施设备水平,完善了教学条件。

利用美术瓷厂的软件资源,安排美术实习厂集设计、研制和操作于一体的主要技术力量担任艺术系的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其整体工艺美术专业队伍阵容强大,大多数成员系陶瓷技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历届优秀毕业生,经过一二十年的历练钻研而成为个中佼佼者。其中有刘志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唐山美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一级陶艺大师,美术实习厂艺术室主任;郭春,省一级陶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委员会委员,“中国北方瓷都---唐山现代陶艺十家”之一。这些具有高超技艺和丰富经验的师傅们,都是堪为艺术系学生之师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群体氛围和条件下进行生产实习活动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形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学生取得能力、技艺上的提高,无疑是迅捷而扎实的。

学生到美术实习厂实习,在通过定型产品的生产操作,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参与创新活动,特别是毕业设计,强调从开发企业新产品的角度选定课题,并利用实习厂的优越条件,将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取得社会经济效益。艺术系师生和实习厂科技人员拧成一股绳,共同研制的艺术瓷、陈设瓷、园林瓷以及堆雕、圆雕、壁画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远销日、美、德、俄、韩、匈以及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达800万元。

 随着美术瓷厂的有效利用及对企业这种管理模式,学校对企业拥有领导权,可自主按教育规律,实施生产、教学两者兼顾,协调动作、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因而对完成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学院美术实习厂不仅从规模、设施、功能、水平上处于领先位置,且更具适合实习教学的显著特点,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而成为校际友好合作交流的纽带。吸引来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大学等多所院校在该实习厂建立实习基地,派师生来此进行艺术设计实践及艺术创作活动,并与艺术系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增进了校际之间的友谊。该实习基地还成为了中外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平台。

1998机械行业走入低谷,隶属于陶瓷公司的陶瓷机械厂成建制划归学院,填补的机械专业学生实习基地的空白。

唐山陶瓷集团陶瓷机械厂划归学院为机电实习厂后,在理顺关系发展生产的同时,由学校投资,主要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了适应学生实训实习和有利于生产的改造和完善。使之在原来机加工车间、钳工组装车间的基础上,设置了电工、钳工基本功实训和综合课题实训车间,还新建了2000平方米的综合实习车间,主要用于机电类专业的基本 功训练。普通机加工设备齐全,可满足车、铣、创、磨、镗等基本技能训练。电、钳工实训车间,可从事电力拖动、电机调试、维修电工、锉配钳工、维修钳工、电子等实训。

为加快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于2004年投资250万元,购置了包括10台数控铣削加工中心、10台数控车床和1台数控铣床的数控设备,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数控中心。

学院机电工程系与机电实习厂结成连体关系后,依托并充分利用实习厂设施设备的优异条件,努力落实学院既定的“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原则,并得到了实习厂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有效地实现了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动手能力为根本特色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反映在实训实习上,形成了以“走岗”“贴岗”“顶岗”为阶段的全过程。

走岗认识实习。学生入学第一周参观校实习工厂,熟悉生产环境,增强对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如机电类专业金工认识实习,主要是认识机械加工的各种方法,初步体验车、刨、磨等工种的操作过程及掌握简单技术。维修钳工则是对车床、铣床基本结构有较直观的了解,为对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奠定一定的基础。

轮岗贴岗实习。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岗位群,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轮流实习,识记和模仿生产人员的岗位操作过程,分析其基本原理和技术规律。如数控专业的学生,要在两年之内完成数控车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的贴岗作业,在师傅的指导下,初步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调整。

顶岗生产实习。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组织下,在固定岗位上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逐步改进操作方法,最终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同时进行,在顶岗实习结束时,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工作岗位的各项基本操作或独立完成一个较复杂工件的加工,产品作为评定其毕业设计成绩的主要依据。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训基地对学生全面开放,实行“图书馆式”的实习制度,学生可以在实习厂工作的任何时间进入工作岗位,经实习指导教师同意,还可以在工作之余增加实习时间,以有效增强实习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针对机电技术类专业实习实训材料和能源消耗较大的实际,学院萌发出变消耗性实习实训为生产性实习实训的构想。于是依托拥有数控技术中心这一优势设备条件,与天津新河船厂机械分厂合作,将其承揽的出口美国、台湾的汽车、船舶、飞机配件生产订单放到学院,同时带来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由顶岗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操作,把实习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合二为一,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企业支付年30万元的设备使用费、能源消耗费,使学院实现了节支增收,企业也如期保质完成了交货任务。此一校企合作模式,更富意义的是,真刀真枪的实战不同于打靶场上的演练。学生在完成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工学结合,从事订单生产,在严格的要求下,提高了责任意识,锻炼了动手能力,增长了职业才干;更因配件、型号、品种纷繁,从编程到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学生在产品不断更换的情况下,将高新技术应用到产品加工中,能够多方位地学到技术,受到方法、能力上的多元化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而有利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临机排除现场故障的能力。当能顶岗生产独立操作完成质量要求后,可享受实习补贴,有一定经济收入,收到勤工俭学的效果,学生学习和生产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陶瓷机械厂,在保证本院教学需求的同时,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接纳唐山机械局技校、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数控专业师生的实习和培训,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收购皮件厂、嘉唐陶瓷厂——市场购买模式

唐山陶瓷机械厂和唐山美术瓷厂整建制划拨给学校,很好地解决了学院机械专业和艺术专业校内实训场地不足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校企深度合作经验。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进行的专业调整和增加,一些专业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又显现出来,特别是2006年机电系因学生太多拆分为机械系和自动化系之后,自动化类专业大刀阔斧进行课程改革,将大部分专业课改成一体化项目教学方式进行。因此急需适合的充足的实训场所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当时学院已经从企业办学转为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从政策上和体制上都不可能再和企业进行实质性合并。如何解决快速发展和资源不足的矛盾,成为了制约学院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的难题。

2006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开发银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文件)精神,以提高我国产业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宗旨,着眼于增强培养技术工人的能力,组织实施“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提出了编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建立协调机制和工作管理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具体保证措施。国家开发银行对下属单位发了《关于贷款支持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14号文)。并决定在全国优选100所基础好、后劲足、社会认可度高的职业学校,运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充实培训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发挥示范作用,为解决农民工培训就业问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院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信息,通过研究论证,决心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运用开行贷款解决资源不足问题。学院迅速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各分管院长为副组长,抽调专人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的各项手续办理、组织协调等工作。成立了几个具体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确立阶段性工作目标,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通报全校。同时要求项目办公室认真研究有关政策,学习掌握开行贷款的要求、规定和办理程序,制定合理的工作安排,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经过积极争取,在唐山市政府、省开发银行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9月,经筛选评审,学院被国家批准为百所全国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单位,并安排给予政策性优惠贷款1亿元。

为加快建设进度,学院于2007年出资3500万元,购买占地52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破产企业唐山嘉林公司,按照现代化高标准配置对其进行改造建设,用一年时间,集中人力、精心组织、科学安排,采取了工程设计、招标施工、产权转移、设备采购、师资选聘、招生准备齐头并进的方略,加快进度,完成了实训车间2万平方米全部装修和水、暖、电内外网的接入,完成改造宿舍、改扩建食堂及附属设施等十几项工程。新购置实习实训用汽车、电子、自动化生产线、数控、计算机等教学设备1000余台套,建成集教、学、做为一体,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高度融合的综合实训基地。2008年9月近千名学生进入该基地学习生活。

经过几年的不断建设完善,该综合基地已经可以完全满足自动化系2000多名学生的教学实训需要。同时,学院利用这一国家基地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努力扩展渠道,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一是争取政府的支持,在农工委等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面向唐山市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和脱贫致富,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地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规律的转移。完成了近万人次的农民工培训任务。二是落实“金蓝领”培训计划。2007年河北省开始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学院是试点培训单位。充分利用农民工培训基地这个平台,面向企业职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开展从中级工到高级技师的提升培训。累计完成2000人次的维修电工、电气设备安装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训鉴定任务。这个基地还成为唐山市职工技能比赛的主赛场,每年有几百名企业的优秀选手在这里集训竞赛。

几年来,在综合基地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电工电子和自动化实训中心,河北省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和快速制造技术中心,中华职教社把“温暖工程”项目放在这里。平均每年接待近百个各级各类的参观团体。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建设项目又带来多个相关合作项目,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显现。

在学院扩张发展中,综合比较购买破产企业和政策兼并企业,前者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学院购买的只是破产企业的土地和房产,不存在原企业职工的人员安置问题。学院可以根据需要充分有效的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

2、土地和房产可以保值增值。学院早在1997年就以180万元购买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与美术实习厂仅一墙之隔的唐山市皮件厂,用以扩大实习场地,其价值到现在至少增加了10倍。3500万元购买的综合实训基地现在的市值也在亿元以上。而兼并的企业由于存在原有的债权债务,以及现有的职工权益企业体制等问题,其增值价值不易估算。

3、许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使用了银行贷款,我们认为争取专门的项目资金实施购买行为是比较好的途径。我们争取到的1亿元项目资金,除3500万元用于土地房产外,其余全部用于购置设备,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项目资金由于符合政府的相关政策,还引来了配套资金。几年来,这个建设项目共为学院吸引国债和唐山市配套资金共计4000万元。

但是这种使用银行贷款进行市场行为的扩张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好好把握。一是购买的对象是否适合。2005年,市政府把唐山工业学校合并到我院,学院决定在这里成立自动化系,但没有实训场地。恰好距工业学校几百米的嘉林公司有意出售,也有一些单位和个人有意购买。学院经慎重研究后,果断决定积极运作,在贷款没到位的情况下,借款350万元预付该公司,迅速办理过户手续,很快完成了购买。二是要有效预防债务风险。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学费,且十分有限,学校不应为了短期发展,而背上长期债务,影响办学质量。我院在贷款之初,就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将贷款纳入了政府投资平台,从而明确了债务偿还主体,再加上政府配套,资金流转一直十分顺畅。2012年底,政府一次性为我院偿还了5000万元贷款,使学校很好的避免了债务风险。三是学院要有经营意识。购买企业本身属于市场行为,购买后更要好好经营,使其发挥最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长期隐患。同时要规范合理使用资金。我院在资金使用中,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和政策,做到专款专用、专设帐户,公开透明,为项目建设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实施提供了保障。在专项审计中得到了高度评价。

(四)引企入校——使用权的部分转移

     解决的问题:弥补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的不足

引企入校是在不发生产权转移的条件下,将与专业对接的相关企业引入校内,双方资产使用权部分转移,从而丰富教育资源和生产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互利多赢。我院以“前校后厂”为载体,引进多家不同类型的校外企业进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了“校内有工厂,工厂有国家级实训中心,中心又引进企业”的校企组合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校内实习基地规模有限的矛盾,同时增加合作办学、合作教育、合作就业的机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交互利用,为了学院的教育创新搭建了平台。

案例一:在机械实习厂引进唐山华诚塑胶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学院机械实习厂—唐山陶瓷机械厂承担着机械系2000多名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任务,同时,生产制造陶瓷的成套设备。机械厂是有着50年历史的老厂,设备比较陈旧。学院购置的设备,更多是满足实训教学考虑,因此都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别是面对行业企业不断发展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产品,缺乏有效及时的跟进。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广泛调研考察,2009年,学院利用机械实习厂原有厂房资源,引进华诚塑胶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唐山华诚塑胶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拥有价值千万元的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数控龙门铣、数控水切割、数控线切割等多种先进设备,技术力量十分雄厚。生产各种塑料模具、冲压模具和精密设备配件。

引企入校后,学院将华诚公司、机械厂和实训中心联合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规划和实训项目开发,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完善实训中心建设。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结合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实施行动导向课程建设,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考核标准、考核方法。校内教师和兼职教师组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企业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师傅负责生产岗位指导,将学校实训中心的训练岗位和企业提供的112个生产岗位,按照项目任务细分,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安排轮岗实训,进行学校、企业循环培养,逐步形成“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同时,学院专业教师和华诚公司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经过大量技术筹备,获得中国北车集团CRH3动车组供方单位资质,使华诚公司发展有了更好前景。

案例二:在艺术实习厂引进唐山金方圆骨质瓷制造有限公司

学院艺术实习厂—唐山美术瓷厂主要产品是各类艺术陶瓷,受人员、市场等因素制约,没有进行大规模白瓷生产,经营以购买白瓷进行艺术深加工为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美术厂没有陶瓷生产的全部流程环节,许多专业课程无法在校内开展实训。如果要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但由于这种投入和美术厂经营定位不符,前景并不乐观。

2011年,学院利用美术厂闲置的厂房引进了唐山金方圆骨质瓷制造有限公司的一条生产线。金方圆公司是唐山陶瓷行业的龙头企业,年产值近亿元。由于陶瓷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员工培训和产品深度开发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引企入校后,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进行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实施合作育人。金方圆提供给学生大量顶岗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陶瓷生产的各个环节去学习实践。学校与金方圆进行教师、职工互聘,开展职工学历进修和岗前培训工作。美术厂和金方圆开展技术合作,研发多项新产品,合作双方实力不断增强。美术厂建成河北省骨质艺术瓷研发中心,并成为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单位,获得项目资金200万元。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学院与金方圆公司酝酿成立“陶瓷艺术分院”董事会。形成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文化融合的交流沟通机制、绩效考核的评价激励机制,实现校企之间深度、长远的合作关系。并以此探索出更加符合陶瓷艺术人才培养需要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为相关院校提供经验和借鉴。

引企入校是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缺乏有力的政策、环境、资源的扶持。同时企业合作的动力不足,缺乏长久目标,使得这项工作的实际运行经常停留在某种形式或某一时段的合作成功上,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运行机制。根据多年来的探索实践,要使引企入校深入长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选择适合的企业

引企人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的是实现工学结合。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的技能人才。鉴于这样的目的,就要求学校在引企入校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与论证,引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及生产过程要跟专业培养目标相贴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设备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如果引进的企业,未能建成以培养学生素质与技能为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样的引企入校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学校在引企入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引入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并非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我院曾经计划引进知名合资企业松下焊机的一条生产线,中方总经理十分热心,双方谈得很好,但在上董事会时被日方董事否定了,他们认为这样会增加成本,质量不可控。这种情况,即使引进了效果也不会好。一切要以实用为原则,才能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2、建立长效的双赢机制

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学校引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企业入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双方的目的是相辅相成的,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为此,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

3、管理与文化相互渗透

学校要吸引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与企业共同做好方案,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理念,介绍企业生产规章制度、产品生产流程和车间管理等内容。企业参与教学和管理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让企业真正参与教学,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才能得到提升。学校也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去。专业老师应扮演三重角色,即教师、企业管理者、师傅。教师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市场、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等企业活动的各个过程。

(五)在企业建设“学习岛”

1.背景分析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只是解决实习和就业问题,不了解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因此产生了合作层次浅、范围窄、不稳定等现实问题。为了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共同发展,学院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功能,与唐山普林亿威科技有限公司、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生产车间共建了企业职工培训与学生顶岗实习共用的“学习岛”。

2.方案和实施过程

(1)“学习岛”建设方式

“学习岛”建设始终遵循校企共建的原则进行,双方共同设计、共同投入、共同使用。

1)共同设计:依据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校企双方管理人员共同完成需求分析,确定该机构的功能、目标、结构、布局和运行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两个系统的集成创新。

2)共同投入:企业提供场地、相关生产设备及维护费用,水、电、暖等基础条件;学校投入电脑、投影仪、展板、桌椅以及网络接入基本教学设施及维护费用,必要的虚拟仿真设备。在学院下属机械厂中的动车组配件加工学习岛,企业投资800多万元,学院投资300万元,年接收顶岗学生40人次,培训职工20人次。

      3)共同使用:双方合作制定使用计划,工作时间以学生顶岗实习为主,业余时间以企业员工培训为主。双方使用时均做好相关记录,保持经常性信息沟通。


(2)“学习岛”的基本功能

 1)面向企业员工,搭建继续教育平台

2)面向顶岗实习学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3)面向专兼职教师,搭建技术交流与研发平台

 3.实施效果

一年多来,机械工程系骨干教师在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学习岛举行了两期“数控加工工艺”培训班,共计85人;目前,机械系和自动化系共有350名学生完成在该学习岛和生产车间顶岗实习,绝大部分顶岗学生留在该公司就业。

唐山普林亿威科技有限公司控制柜车间学习岛于2011年3月正式运行。该学习岛由学校出资5万元,企业出资100万元,现已接纳自动化系和机械系顶岗实习学生89名,其中20名已在该公司就业,一名毕业生已担任车间主任。

(六)企业捐赠——与高科技企业的合作模式

解决的问题:引进企业最新技术工艺

1.与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普林亿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为了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区域经济,学院与唐山普林亿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将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学院,开发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施授课,共建了“学习岛”、实训基地和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学习岛”建设案例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20个校企合作成功案例之一。电动汽车研发中心被批准为河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唐山市重点实验室,项目获建设经费50万元。

2.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合作

学院积极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开发建设了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动车组技术专业,企业捐赠了价值2000万元的动车检测试验车头车,共同开发适于学生学习和企业人员培训的动车调试与检修的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设计技能培训项目、改造实训设备,将动车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堂教学和员工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真实的动车组设备和技术。

3.与唐山开诚集团合作

坐落于唐山开诚集团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5家控股子公司和1家中德合资公司。自主开发的矿用探测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新材料、传感器、计算机、智能控制、网络控制、生命探测、防爆技术于一体的典型自动化先进设备,可在具有瓦斯爆炸危险环境灾区进行探测,代替抢险人员第一时间进入事发地点探测井下事故的情况,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唐山职教集团的成功运作,为学院与企业搭建了更加便捷的沟通和合作机会,拉近了企业与学院、新技术运用与新知识传授的距离,学院抓住机会,将新技术、新工艺与专业结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共同建设了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方向)专业,共建了机器人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同时签订了实体性合作的协议。

4.与唐山拓又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唐山市拓又达科技有限公司是同日本MIC株式会社合作,研发、制造风能及太阳能综合利用系列产品的高端科技企业。生产的垂直轴发电、供电系统具有微风启动、360度捕风能力,是新能源领域新型产品。学院积极与企业结合,共同出资在2个校区和综合实训基地安装了风、光互补的发电系统,为校区路灯系统供电,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为学院申办新能源技术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