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播报

刘宝民介绍《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编制情况

出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2-22


刘宝民.jpg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刘宝民介绍中职质量年报的编制情况

 

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就《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有关情况向各位做一个简单介绍。

主要有四部分:《报告》编写背景、编写过程、我国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报告》编写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在调整教育结构、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将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作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不断推动开展相关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建立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对各地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工作进行部署。近期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强调要“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报告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凸显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和实施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是落实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要求,是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打好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是写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奋进之笔”的重要体现,对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报告》向社会宣传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展示学校风采风貌和办学特色。通过《报告》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

二、《报告》编写过程

2018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从第三方评价角度,组织编撰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首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可供参考的相关资料有限,加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编写过程可谓历经艰辛。

接到任务后,2018年6月,我所迅速组织有职业教育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和职业学校等30余人参与的专家团队。在《报告》编写工作启动会上,与会专家充分研讨并确定了《报告》的编写框架和主要内容,明确了专家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工作计划。为保证如期、高质量完成《报告》,编写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围绕如下几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搜集整理数据。《报告》要从国家层面反映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情况,需要全面掌握各地中职学校质量发展状况。2017年10月,教育部职成教司下发《关于编制和发布2017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的通知》,截至2018年5月底,全国共发布了3020份报告,其中,2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4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报送了本辖区内质量报告编制和发布情况,2770所中等职业学校发布了报告,与全国一万多所中职学校的体量相比,数据覆盖面远远不够。编写人员在系统梳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其中职学校3000多份质量年报基础上,还详细查阅了各年度《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等相关文献,以及历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据等,尽可能确保报告中数据的全面性和一致性。同时,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中职质量年报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和学校报送的纸质报告,这给编写人员搜集和整理数据增加了巨大工作量。

二是分析提炼亮点。为了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宣传各地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经验和做法,编写人员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质量年报基础上,还需要系统收集近年来体现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相关案例以及有关调查研究。为了提升案例的精准性,保证国家报告的全面性和代表性,编写人员需要根据省级报告提及的线索去学校报告里寻找素材,并总结归纳案例亮点,或是从公开媒体报道中去寻找提炼改革经验。经过专家组的多次研讨和论证,筛选出了一批体现各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提升质量和体现办学特色的典型案例。

三是收集处理图片。为了多维度体现中职学校质量情况,需要一些生动的图片来支撑,但不论是省级报告,还是学校报告,几乎没有图片。而任何图片的获得都会涉及到版权、肖像权以及清晰度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编写人员根据报告的内容需要和有限线索,通过联系各省职成处或相关学校索要图片,有的像素不够,还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翻拍,这个看似普通的一项工作,占用了编写人员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四是与时间赛跑。2018年6月份启动报告编撰工作,按照计划要求2018年年底之前完稿,时间非常紧张。从6月报告启动到10月完成终稿,每个月集中召开一次统稿会,每次都是2—3天研讨,共150余人次参加会议。而且,每次会议之后,各执笔人都得带着任务回去修改。由于编写组成员身处不同省份、不同单位,编写人员在会议之余,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形式,结合自己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同专家组成员充分交流和研讨,既理顺了自己接下来的编写思路,也为其他人员提供了借鉴和引导。

编写专家完成各自任务,向我所提交文稿后,我所负责《报告》编写工作的协调部门评估中心对书稿进行了多次统稿,力求报告的体例、风格、表述一致,确保报告数据、案例、图片等尽量不出现疏漏。

同时,工作经费也非常有限,这全靠我们编写团队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才得以完成报告。

五是样书几易其稿。《报告》的出版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版式设计、排版美化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大家现在手里拿到的这个《报告》版式经历了四次修改,出了四次样书,也是科研与出版结合的结果。

总之,《报告》的顺利完成,凝聚了众多编写人员的辛勤汗水,更是整个工作团队的智慧结晶,我作为主编,在此对各位执笔人和高教出版社表示感谢。

《报告》报告共13万余字,包含了58个典型案例、12副图片、19张数据表、28张照片。报告从总体情况、学生发展、教育教学、产教融合、服务贡献、政府履责、挑战及对策等7个方面,以专业的视角、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综合呈现了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质量状况。期望《报告》能够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提升质量的重要引领,成为提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形象的重要载体,成为国内外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窗口。

三、我国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取得的成就

(一)中等职业教育继续保持总体协调发展

从规模情况看,2017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07万所,招生582.43万人,在校生1592.5万人,校均在校生1533人,相比2016年增加了8人。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96.88万人。在高中阶段教育生源下降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体规模较为稳定,中等职业教育发挥着技术能人才培养主渠道的作用。

从结构情况看,2017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为42.1:57.9,在校生职普比为40.1:59.9,超过四成的高中阶段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量的50%,广西等7省份为45%,云南等11省份在40%~50%。中等职业教育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师资情况看,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教职工107.62万人,专任教师83.68万人。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1.59%,硕士以上学历占比7.64%,高级职称占比25.36%。相比2016年和2015年,生师比进一步改善,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

从办学条件看,全国已经建成1000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在此基础上,各地推动建设了一批省级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为全国2/3的中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近3年,中等职业学校5项基本办学指标中,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教学用计算机等3项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生均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教学用计算机3项指标值都呈现出逐年提高趋势。

(二)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明显

一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明显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党建工作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全国中职校有70%以上在专业部(系)设立了独立党支部,有效提升了学生德育工作水平。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活动吸引5990所学校、436.8万名学生参与,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创新,中职学生呈现了良好精神风貌。二是中职学生劳动意识明显增强。中职学校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开设劳动课程,开展劳动活动进校园、劳动服务进社区、劳模进校园、工匠进课堂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劳动意识,形成了“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三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13个省市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测试抽样显示,2017年中职学生公共基础课平均合格率为90.85%,专业技能课平均合格率为92.35%,体质合格率达到89.62%。中等职业学校对美育工作的不断加强,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技能大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近几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中职学生获奖人数不断增加。2017年有3330名中职学生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2018年达到3594名。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就业率为96.38%,对口就业率为72.95%。另据13个省市资料统计,2017年中职学校学生的平均创业率为3.97%,相比2016年有所上升。

(三)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不断加强。2017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主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经过多年持续建设,中职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共有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9门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9门中职大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136个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以及9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2017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遴选了32个交通运输大类示范专业点、24个旅游类示范专业点和27个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进一步推动中职专业建设。二是实习实训制度不断完善。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公布了第一批70个专业和第二批66个专业的顶岗实习标准。教育部确定了15个国家级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为各地实训基地建设树立标杆,发挥了引领和带动效应。三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由2016年的1:19.84提高至1:19.59。根据13个省市中职质量年报统计,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占比为32.72%。2017年中等职业学校有1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候选人名单。四是信息化教学加快推进。2017年中央电化教育馆确定了148所职业院校为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83所。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显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互联网接入率为88.14%,近八成教师参加过网联网学习,39.19%的教师能很好适应和实施互联网教学,61.37%的学生能适应互联网学习,为加快推进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奠定了基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吸引力不断增强,推动了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四)产教融合不断深化

一是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愈发紧密。目前,全国共成立了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覆盖了95%的中职专业。2017年,相关行业共发布了近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和13个行业职业教育年度报告,行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指导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校企合作改革不断深入。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广泛开展订单培养、校中厂、厂中校、现代学徒制等探索,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改革。江苏省通过推进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每年订单培养规模占招生总量的20%。深圳市有1299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校均54家企业,合作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占直接就业毕业生总数的45%。三是中职学校参与集团化办学热度高涨。近年来,中职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势头强劲。截止2016年年底,全国已经成立的1406个职业教育集团中,由中职学校牵头组建的集团有722个,占比高达51.35%。全国共有4591所全日制中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占全国全日制中职学校总量(不含技工学校)的47.58%。目前,职业教育集团成员院校毕业生集团内就业达200多万人,对口就业率明显高于非集团化办学院校。四是现代学徒制试点持续推进。2015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先后三批共遴选了552个试点单位,其中有中等职业学校94所。全国有18个省份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本地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一些试点行业组织对照产业标准和规范,制定了一系列现代学徒制实施行业标准。

(五)人才支撑作用不可替代

一是提供人才资源。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406.4万人(不含技工学校),近八成毕业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有效保障了新生劳动力供给;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173.07万人、岗位证书培训154.76万人;全年承担各类社会培训特别是企业员工培训463.99万人,为提升一线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做出了贡献。2017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在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升劳动力人口学历层次、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等职业教育为现代农业产业培养毕业生17万人,为中国制造打造新生代工匠51万人,为现代服务业培养急需人才246万人。二是提供技术服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根据四川、山东、广东等7省份302所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调查显示,全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学校占比达95.7%。对1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抽样调查发现,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的中职学校占比达82%,获得专利的学校占比达67%,成立技术服务机构的学校占比达79%。三是传承民族文化。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106个,覆盖在校生58700人,毕业生超过18600人。一些地方依托教育资源和优势,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了一批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创新基地,成为弘扬和创新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四是落实东西协作。2017年,东部、西部16个省份签订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落实协议书,广东、浙江、山东、江苏4个东部省份与西部地区签订了85份合作协议。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扩大合作办学、联合招生达40万人,较2016年增加8.1万人。东部省份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支持西部省份贫困家庭子女,特别是“两后生”就业。五是助力精准扶贫。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70%以上来自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2017年,全国共资助中职学生1509.92万人次,为其提供了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实现职场成功、人生出彩的更多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利用专业优势、师资优势、教学条件优势,为贫困地区群众开展各类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创业脱贫。各省份积极出台政策举措,整体提升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区域内优质职业院校对口帮扶、推动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特色发展。

(六)政府履责保障发展持续加强

一是国家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统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推动地方政府切实履行职责,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二是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2223亿元,占职业教育经费的54.77%;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1949亿元,占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的63.93%。截止2017年底,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都建立了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570元,较2005年增长了4.22倍;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平均值达到12228元,较2010年增长了1.53倍;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4779元,较2010年增长了2.26倍。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了以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及顶岗实习为补充的资助政策体系,2017年,全国共资助中职学生1509.92万人次,资助金额达365.29亿元,较2016年增加33.16亿元,增幅达9.98%。三是项目引领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中央财政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提升,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面临问题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出现动摇倾向。一些地方政府对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要求的态度不够坚定,中等职业教育整体规模呈现下滑趋势,基础地位有被削弱的倾向。

二是区域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持续薄弱,中西部地区城乡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快。

三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不足。激发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改革尚不深入,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提升、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创新动力和能力双重不足。

四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仍需改善。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接受“差生”的教育,是“末流”教育,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在教育内部和外部都存在鄙薄中等职业教育的现象。

(二)对策建议

继党的十八大之后,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务必找准问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推动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基础地位,坚持发展重点不动摇。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推动、引导、监督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坚决落实国家关于“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明确要求。

二是提高投入标准,扶持薄弱地区和学校发展。提高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标准,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专项支持等方式重点帮助薄弱学校加快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

三是落实改革政策,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加快落实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要求,突破股份制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多元参与办学的制度保障体系。

四是坚持立德树人,拓展学生多样化成才路径。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探索、推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加快拓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成才渠道,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

五是设立专项引导,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升级优化。总结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经验,围绕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设立并实施新的财政专项,引导资源配置,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升级优化。

六是倡导新的文化,营造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要求,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建设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文化生态,广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营造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结束语

以上是这份报告的相关情况。

《报告》的编写得到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悉心指导,得到了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院校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报告》的出版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借此机会,向关心与支持《报告》编撰的各界人士和有关单位表示感谢!感谢在座各位在百忙之中出席本次发布会。最后,祝大家2019年身体健康、工作顺意!

网站.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