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传承家学文化,勇闯职教新路”案例

吴峻峰.jpg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吴峻峰作“家学,是最职业的传承”交流发言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下了丰厚的遗产,而家学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继承过程中的一个特别途径。中国古代教育模式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指公立教育机构,与之相对的,是民间教育机制——私学。“家学”是私学的一种,它以家族和家庭为基本范围,指家族(庭)内部的子弟教育活动,最高层次的家学以家族(庭)世代传承某种知识或技艺为特征。“家学”作为中国古代士族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群体行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家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它与师承、学友、僚属等关系,共同使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内涵发展之路,努力形成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的学校发展态势,现以“传承家学文化,勇闯职教新路”为典型案例,作一介绍:

一、学校基本情况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全国最佳魅力海滨城市、著名侨乡——泉州市,是一座充满文化艺术氛围的花园式高等学府。

学校创办于1992年,前身为华光摄影技术学校,2002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730亩,建筑面积 15.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亿元。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93.8万元。2015—2016学年度,学院在校学生5015人,教职工283人,学院图书馆藏书40万多册。

学校设有摄影学院、运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建工学院、商学院、健康养老产业学院、中婚旅游产业管理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设置35个专业,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招生规模持续稳定,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达10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赞誉。学院是泉州市扶持升本的高校,2017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二轮评估回访。

学校秉承“崇德、敬业、精艺、创新”的校训和“务实求精”的校风,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全校师生员工努力拼搏、奋发有为,先后三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曾荣获“中国摄影名校”“全国科研兴教示范单位”“全国摄影业百强企业”“全国艺术教育新人奖”“全国摄影业管理成就奖”“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工作基础与成效

(一)勤俭建校,重振传世家学

中国的传统讲究家业传承。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累世经学”条云:“古人习一业,则累世相传,数十百年不坠。盖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所谓世业也。工艺且然,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乎!”这就是所谓的“克绍箕裘”,也即对文化技艺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的创办者吴其萃董事长出生于摄影世家。20世纪30年代,洛阳古镇小街上的一座四合院里,吴其萃的祖父吴彰敬开起了一个小小的“华昇”照相馆。几年后,由于经营有方,一座三层小洋楼耸立在洛阳桥的街边。父亲吴振东跟随祖父吴彰敬学艺。由于照相的技艺精湛,华昇照相馆很快就远近闻名。后来,经过50年代的公私合营,这间闽南名店改名为“洛阳照相馆”。 1979年,尚在厦门当建筑工的吴其萃,拿着100元注册资金和一架87元的海鸥203相机、几个瓶瓶罐罐,开办了“一抒霞”照相馆。1992年9月,吴其萃举办摄影培训班,第一期只有9个学生。当时没有校舍,培训班就设在吴其萃位于洛阳江畔的照相馆内,每期两个月,这就是华光职业学院的前身。吴其萃凭借着祖传下来的摄影技艺,经过30余年的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将家族的事业发扬光大,重振了这门传世家学。

(二)言传身教,发挥育人功能

从一间照相馆到一所大学,从仅有9名学生的培训班发展到今天数千名学生规模的高等学府,这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深深影响着每一位走进华光学院的学子。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年新生开学,吴其萃董事长都会亲自给学生开设讲座,旨在让新生更加了解华光的发展历史,希望新生在今后的道路上能学会发现机遇、创造机遇,在人生的道路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另外,安排新生参观校史系列展馆。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时代文物、一个个建筑模型无不体现了华光的深厚底蕴。在讲解老师的详细介绍下,新生对学校历史发展更为了解,深刻的体会了建校的艰辛与不易,培养了新生对华光历史的敬意,促进他们对华光文化传统的接纳与吸收,增进了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华光所传承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奋斗精神将在同学们的身上更好地去传承与发扬下去。

(三)形成品牌,传承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和物质的智慧创造者,工匠是文化多样性的开拓者,是为人民的生活贡献美好的奉献者,是创造历史的辛勤实践者,更是人类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工匠是生活的发现者和深化者,也是生活的创造者和追求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几代人甚至数代人都在不懈努力,每一个成功的工匠都有若干岁月的故事,汇聚起来,就成为了我们国家最珍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吴其萃的祖父吴彰敬是当地著名的匠师,精通建筑、摄影及书画艺术。在吴彰敬向学重文的言传身教之下,儿孙们更是刻苦自励,故而世代家学成风,人才辈出。他在向后人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在得到后辈不断地传播传承和弘扬时,产生了自己的“精神能力”,也是地域文化中的精神风貌。这是一种品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华光学院的摄影、建筑等专业已成为品牌专业,学子们正是在工匠精神的追求下,完成了学业。

(四)汲取精髓,丰富校园文化

华光学院在“家学文化”的引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校园内蕴含有教育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2016年获批国家AAA级景区,是福建省首家集教学科研与旅游景区于一身的旅游园区。现有20多个主要景点,包括校门、主楼,恕园,中华摄影胜地,吴印咸摄影艺术馆,红色文化藏品馆,郎静山摄影艺术馆,陈复礼摄影艺术馆,吴文季音乐厅,华翰亭,二十四孝园,“全球粥会”承运阁,刘望海陵园,教学大楼,泗州大佛,“土楼”,世界文化名人邨之余光中馆,摄影大观园,萃美园,华光摄影俱乐部“曲水流觞”,五代同堂摄影艺术馆,吴其萃摄影作品展示馆等。如此丰盈的文化资源不仅能让华光历届的莘莘学子浸润其中,养成特有的文化气质,而且将惠及全社会的人们,实现最优化的资源共享。

园区特别突出摄影文化,如郎静山、吴印咸和陈复礼三位摄影大师的艺术馆:郎静山馆内有郎静山大师的舍利塔、生前用过的暗房设备、照相机及数千摄影书画等;吴印咸馆内收藏有吴印咸大师一生摄影名作;陈复礼馆内有陈复礼大师不同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还有中华摄影胜地、照相机博物馆,记录摄影的历史进程,验证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而五代同堂摄影艺术馆,吴其萃摄影作品展示馆,展现闽南吴氏世家为当代中国摄影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五)服务地方,尽显宽广胸襟

吴彰敬生前乃一方贤达,其精髓荣光各处,为家乡做出了诸多贡献。他的后人演绎了家族的传奇,书写了家族的荣耀。存续历史文脉,传承家学文化,续写吴氏新辉煌的光荣使命。吴其萃董事长在创办教育中突出“家学文化”教育这一主题,不断挖掘自身资源,拓展教育内涵,扩大社会影响。

2000年左右,泉州产业集群优势已经开始显现,但具备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却非常缺乏。如何让艺术为泉州的经济发展所服务,成为华光学院进一步开拓教育事业的重点。“面向产业,服务地方!”苦苦思索的吴其萃董事长豁然开朗,开启了华光教育事业深入发展的新路途。2002年开始,华光便率先在全省开设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服务地方产业。除了国内享誉盛名的摄影学院外,泉州华光职业学院还开辟了运动科技学院、建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学院、婚庆产业管理学院、健康养老产业学院及继续教育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设置38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了更好地对接市场培养人才,泉州华光职业学院还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直接输送专业人才。泉州华光职业学院以福建省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为主,如鸿星尔克、特步、安踏、柒牌、七匹狼、富贵鸟、361度等,把专业的特色和企业的发展对接起来。正是坚持“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专业、集群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思路,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紧密对接泉州海丝文化、轻工纺织、电子商务等主导和新型产业,形成了摄影摄像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室内设计技术、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群,为泉州产业发展提供了专业的人才支撑。

三、预期目标与措施

(一)弘扬“大家文化”

无论是诞生于清乾隆时期的中国商界巨贾复盛公,还是欧洲的斯托拉、罗斯柴尔德、西门子,美国的杜邦和葛兰素,日本的三井物产和住友集团等,这些历经数百年兴盛不衰的家族企业,用它们持续成长和稳健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家族事业可以生生不息,基业长青本有传承之道。

“家学文化”带给教职员工、学子,在发展中充分展现“家”的优势,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获得竞争优势。寻求“小家文化”与“大家文化”的契合,实现优秀文化的碰撞。“大家文化”要求经营者具有开放的人才观,对各类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与升迁空间,鼓励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二)建设校本课程

学校将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学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校本课程。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三)改变教学方法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即“家学文化”,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四)打造师资队伍

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成立大师工作室。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五)利用多元支撑

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

四、条件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各级领导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二)完善评价机制

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考试、评价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三)深化教学研究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鼓励各教研机构、研究所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总之,正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学校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家学文化”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中华民族一向重视家国观念,“家国一体”的儒家伦理思想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同构性,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递进模式中,继承先贤祖上的伟业家训,认同家学的渊源并加以传承,可以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职教学会.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