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礼以立人,艺以养人,行以成人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课三平台”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宋婕.jpg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院长宋婕交流发言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创新了“礼以立人、艺以养人、行以成人”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理念,构建了理论点拨、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课三平台”育人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崭新途径,相关教学成果《高职院校国学教育“一课三平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一、案例背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自2006年起就提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的育人要求,成立国学研究所(后更名为“国学院”)全面统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聘请叶选平、张岂之等大家担任顾问,在省、市各级教研课题的基础上,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实施路径,凝练了“礼以立人、艺以养人、行以成人”传统文化育人理念,形成了“以《国学精粹》公共必修课为核心的一个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课程以及以社团、活动、社会服务为载体的修身实践、活动育人、回报感恩三个平台”的传统文化育人模式。

立足第一课堂,学校于2006年9月起开设《国学精粹》公共必修课及古筝、书法等艺术选修课,开办“城市国学讲坛”,渐次形成了“礼以立人、艺以养人”阶梯提升的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用好第二课堂,2006年以来成立了国学经典讲习团、茶艺社等10个传统文化社团;2006年举办首届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开展琴茶雅集等传统文化活动;2008年起陆续建立先烈东小学等28个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开展传统文化义教等社会服务,“行以成人”的三个实践平台逐渐完善。相关建设成果于2007年获校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2009年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我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获专家组高度认可,并在省级示范校建设项目中得到提升和完善。2010年9月学校颁发《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进一步推进国学教育工作方案》,标志着“一课三平台”进入全面深化实践阶段。

 “一课三平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修身为本、德技并修思想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从知行合一论、生活教育论、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德育论出发,将中国传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化思想进行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现代转换,把育人目标具体化为“立人”“养人”“成人”并分别以“礼”“艺”“行”为基础,重人格养成而非一般知识传授、重实践育人而非单纯理论灌输,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端正人生价值观、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源泉。

二、设计与实施

(一)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构建“礼以立人、艺以养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课程

1.创设“理论精粹+国学体验”模式的传统文化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是全面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底。根据高职院校学制短、课程多和高职学生理论素养弱、实践欲望强的特点,创设适应高职课程体系的公共必修课《国学精粹》(27学时、1.5学分),纳入全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理论精粹+国学体验”模式,设计守礼、明志等15个模块,通过课上“礼敬师长-吟唱雅乐-经典读写-经典讲解-经典智慧-雅艺实践-行为检测”、课后“每日一礼”等环节,增进学生对“孝亲”“诚信”“敬业”“好学”等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落实“礼以立人”的育人理念。

1.png

公共必修课《国学精粹》课堂教学

 2. 开设“艺术涵养+工匠精神”修身实践选修课程。

在《国学精粹》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借鉴中华诗教、礼教、乐教传统,结合学生兴趣和修养特点,常设《古诗文欣赏与吟诵》《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等琴棋书画诗礼茶各门类共28门“艺术涵养+工匠精神”修身实践选修课,让学生乐学善用,涵养性情,实现“艺以养人”。

2.png

修身实践选修课《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

3.开办“学术性+趣味性”的传统文化讲坛。

“国学精粹”教学模块中设计学术性与趣味性并重的“城市国学讲坛”,邀请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祥霆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与艺术大师登台开讲,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国学大家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截止2018年5月,讲坛成功举办262讲;根据讲座内容整理的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城市国学讲坛》出版8辑,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3.png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城市国学讲坛”开讲

(二)搭建“行以成人”实践平台,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搭建修身实践平台,唤起学生文化自觉。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以琴棋书画诗礼茶等雅艺为修身内容,让学生在雅艺研习、技艺竞赛等活动中涵养身心。截止2018年4月,共成立国学经典讲习团、清心茶艺社等10个传统文化社团,成为全校最活跃的社团群体。以2018年为例,社团注册人数达1246人。茶艺社、国乐社、墨阁社在历年全校社团评优大会上获冠军社团、人气社团等荣誉。学生社团经常为各类大型活动、会议提供服务,展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

4.png

清心茶艺社赴校外国学教育实践基地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展采茶活动

2.搭建活动育人平台,增强学生文化认同。

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性教育。一是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如连续11年举办全校“国学经典诵读大赛”,通过规定动作、才艺比拼等比赛方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二是开展传统礼仪节日活动。举办了7届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弘扬尊师重道、明礼守仁的传统美德;开展上巳节、端午节等节庆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丰厚文化内涵。三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校际交流活动,如连续7年举办广州地区大学生现场书法临摹大赛,仅第七届就有46所高校370余名学生参赛。

5.png

第十一届国学经典诵读大赛现场

3.搭建回报感恩平台,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实现 “教、学、养、用”一体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一是开展大型优秀传统文化服务,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组织社团开展志愿者服务,受到国家领导人温家宝以及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的高度称赞。二是长期开展社区传统文化服务,每年组织社团开展义教、义演活动百余次,形成“学院-社区”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三是开展企业传统文化服务,组织学生在“少儿国学普及与传播的亲子互动关系研究”等项目活动中担任传统文化实践小老师,提升学生服务社会能力。

6.png

清心茶艺社同学接待亚奥理事会主席

三、保障机制

为切实保障“一课三平台”模式的有序、高效运行,建立了制度、机构、师资、资源等多元保障机制。一是出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塑校”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文件,为文化素质教育确立制度保障。二是成立专门教育教学机构国学研究所(后更名国学院),统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三是创立“学院一把手牵头、国学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献策、国学院全面统筹实施、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文化建设工作委员协调联动”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四是组建了“专任教师(8名)+国艺讲师(37名)+讲座教授(84名)+非遗大师(3名)”跨界融合的师资团队。五是构建了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乐学的线上线下学习空间。线下建设了茶艺室、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校内外传统文化实训基地34个;线上建设了广东省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国学精粹》网络课程以及国学传习网(广东省高校优秀宣传思想工作网站)。

7.png

国学传习网

四、成效与推广

(一)育人成效

2006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使4.18万人次学生受益。学生在传统技艺项目中获国家级奖7项、省级奖47项;培养高级茶艺师129人、省技术能手(茶艺)2人、团中央高职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1人。第三方调研报告显示:企业对我院毕业生职场表现的总体评分为4.34分(满分5分),达到优秀水平;在规范制度的遵守(4.61分)、举止谈吐(4.52分)等方面的评价达到非常优秀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如从2015届91.61%提高到2016届95.91%),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34%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在校学生对国学课程的满意度高达90%,表示参加三平台活动有收获的占到94%,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达94%。

8.png

 学生获各级各类奖项

(二)同行辐射

牵头成立21所学校参加的“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联盟”;平顶山工业职院、广东轻工职院等省内外29家高职院校专程到学院学习成果经验。在“21世纪儒学教育之发展研讨会”(香港大学)、“全国国学与大学德育论坛”、“全国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等20余次国内外会议上报告推广。多位学者在发表的文章中给予高度评价,如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刘洪教授撰文指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专门成立了国学研究所,并将《国学精粹》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体系,开创了国内高职院校先河,在以国学教育创新校园文化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三)社会影响

组织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参与广州幸福社区建设,建成大东街、荔枝湾等国学社区,2013年以来在大东国学社区举办了24期传统文化服务,参加人数逾千人, 被广州市政府作为幸福社区典型案例予以推介。《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10余次。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张岂之教授认为“学院重视人文或文化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涵养性情,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认为“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国学精粹’必修课,并辅助学生社团推广书法、古琴、茶艺,营造人文校园,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经典诵读,为大专学校做出了榜样。”

9.png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专题报道成果建设经验

(四)国际推广

国际儒学联合会吸纳国学院为团体会员,成果第一完成人受聘为国际儒联理事、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委员。泰国玛希隆大学使用“国学教养教育丛书”作为中国文化培训教材,师生反应良好。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师生专程来学院学习传统文化,马来西亚城市大学校长在学院体验传统文化后深为赞赏。主办承办了国际儒联儒学普及会议、“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两岸四地研讨会等会议7次,哥伦比亚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等海内外500余位专家学者到校参会交流。

五、应用前景

四年的探索、七年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课三平台”育人模式在职业人才培养以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面起到了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今天,在党的十九大“坚持文化自信”精神的作育下,在两办及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见的指导下,我们将在更大的平台上培养出更多具有本土文化自觉和中华传统美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视频: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课三平台”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职教学会.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