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培育志愿服务精神

——深职院“志愿者之校”建设中的“文化自觉”

张克.jpg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克作“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培育志愿服务精神”的交流发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德不孤,必有邻。”“志于道,据于德。”“富润屋,德润身。”……崇德向善、邻里融洽、团结和合、向善向上价值取向和人生智慧,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继往开来、生生不息宝贵财富和精神血脉,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而志愿精神所倡导的仁爱、利他、公益、服务、奉献等理念,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异曲同工之妙。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志愿者之校”建设,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学生志愿服务之中,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已经蔚然成风,每年约有90%的在校生注册成为志愿者,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深职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时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启明星河源支教团队”“崇理书院志愿服务中心”“深马志愿服务团队”等品牌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他们从理念到行动,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引导着团结向上、互帮互助、关爱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成为深职院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深职义工已成为深圳城市文明新风尚的生力军,成为青春深圳的一张靓丽名片,深职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校”:志愿文化传播面广、志愿活动参与率高、志愿组织繁荣活跃、志愿资源汇聚丰富的。

一、案例背景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先公后私、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发扬志愿精神,参与志愿服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志愿精神体现了文明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志愿精神体现了自由平等——人们自愿参与社会事务,为他人服务,在社会事务中不分贵贱高低,大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在个人层面上,志愿精神体现了诚信和友爱——以诚待人、友爱和善。志愿者行动的最高理念在于自觉自愿。志愿者行动重在参与,依靠传统文化的再生力,凭借道德教化的感召力,志愿者行动在社会建设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展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新形势下,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当代大学教育实践之中,以中华传统美德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将志愿服务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精髓加以培育,将志愿服务精神作为大学精神内涵予以弘扬,将志愿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润学生精神家园,找到了一条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举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万名志愿者书写大运精彩,深职院荣获深圳市大运会志愿服务工作“杰出组织单位”,“互动哥”李栋成为大运志愿者的形象代表,荣获深圳市“第三届义工服务市长奖”。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海内外媒体纷纷聚焦。新华社在述评中说,“他们,是最好的城市名片”“志愿文化关乎国家未来”。大运会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发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建设“志愿者之校”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启动 “志愿者之校”建设,以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抓手,把培养德业并进、自强不息的优秀栋梁作为育人的重中之重,为青春学子构建起了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广阔舞台。把志愿者工作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深职院散发馨香,滋润万千学子心灵。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把志愿服务融入育人全过程

坚持全局谋划、制度统领,以顶层设计引领志愿服务全新方向。一是坚持整体布局。学校将“志愿者之校”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将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大局,大胆探索实践志愿服务育人新路径。二是坚持长远规划。出台了《关于建设“志愿者之校”的决定》、及“1+3”配套文件,为志愿者之校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坚持高位推动。学校层面成立了“志愿者之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师生志愿服务工作;各二级学院设立志愿服务中心,各学生班级设立志愿服务团队,形成整体协调联动的管理体系和运行终端,纵深推进志愿服务工作。

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依托数字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志愿服务网、配套手机APP应用,实现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组织注册登记、服务计时、管理考核等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开发了全国首个“高校志愿服务储蓄银行”系统,实现志愿服务时间认证记录和积分存储、查询、学分置换等功能。

优化志愿队伍结构。发展和壮大各级各类志愿者队伍,鼓励不同身份、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志愿服务;鼓励、引导各类专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探索建立校友志愿服务团队和教职工亲子志愿服务团队,促进志愿服务主体专业化和多元化;组建网络志愿者队伍,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开展志愿服务;加强志愿者骨干队伍建设,设立志愿者领袖训练营、精英训练营,培育一支以资深志愿者为主体的骨干队伍;加强注册志愿者队伍建设,把握招募、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主要环节,提高学校注册志愿者素质。

(二)聚焦志愿精神志愿文化,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涵润心灵

推进志愿精神教育进课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设志愿服务教育模块,普及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中设置志愿服务实践模块,只有完成一定量的志愿服务才能取得相应学分;开设《志愿服务理念与文化》《志愿服务实践》等选修课程;成立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教研室,统筹志愿服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

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办好志愿服务文化月,将每年的3月确定为深职院志愿服务文化月;举办志愿文化大讲坛,打造一批志愿文化精品;依托志愿服务专题网站、微信、微博、主题社区等互联网新媒体,构建学习志愿服务知识、交流志愿服务心得、获取志愿服务机会的网上窗口;打造志愿文化阵地,包括升级“深职义工” LOGO、特色红马甲等标识,通过志愿服务主题班会、分享会、讲座、论坛来传承志愿精神与志愿文化,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志愿精神教育有机融合起来,用中华传统美德丰富志愿精神文化,通过志愿精神教育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涵润学生心灵。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推介志愿服务项目,宣传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良好文化环境。

(三)立足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搭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平台

建立全面覆盖的服务阵地。在校外,各二级学院结合学院特点和专业特长在街道、社区、企业、偏远乡村等地建立基地近百个。在校内,建立集教育、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志愿服务站点、“书院U站”和 “爱心义站”,搭建规范统一的常态化志愿服务阵地,为志愿者开展服务提供便利。

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推进校企合作,积极与热心公益事业的行业、企业建立志愿伙伴关系,探索生产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三基合一”;推进政校合作,把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组建食品义工、护理义工等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引导师生志愿者运用食品检测、医疗保健等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鼓励学生开展公益创业,组织公益实习实践,引导毕业生创办社会企业或公益组织,推动社会建设。

(四)强化时代使命责任担当,助力深圳经济社会发展

完善志愿服务内容。结合书院制建设,大力发展班级义工和宿舍义工,深化校内日常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城市U站,引导师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做深做透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品牌,确立学校在文博会、高交会、F1世界摩托艇锦标赛、马拉松大赛等重大志愿服务活动工作中的领先地位;开展“青春伴您同行”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志愿者定期走进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提供可持续的志愿服务;提升扶贫支教服务质量,积极倡导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西部服务、“三支一扶”“山区计划”等项目。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学校设立了志愿服务专项基金,每年通过专家评审立项,资助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各学院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和时事热点,开发了关爱自闭症儿童、深圳东站志愿服务和普法宣讲等近百个品牌项目。在校内推进校园志愿文化建设,组建了文明出行、节能环保、公益服务和爱心传递四大类40项校园志愿服务项目。如化生学院的光盘行动、校义工联四点半课堂、汽车学院汽车检修、经济学院e仔诚信书屋等等。

三、主要成效及亮点

“志愿者之校”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了志愿服务制度化

深职院志愿者工作已经走上制度化、规模化和常态化轨道。每年约有90%的在校生注册成为志愿者,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深职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时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以2017-2018学年为例,全校有注册志愿者人数22497人,占全校总人数的93.38%。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634次,服务人次33239人次,服务总时数达43667.5小时,每年深圳重大节日、重大活动都有深职院的志愿者参与服务,都活跃着深职“红马甲”的身影。其中,志愿服务品牌项目120个,志愿服务基地68个,五星级义工11人。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理论深度和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包括教材《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系统化培训课程体系、系列研究论文等。

志愿服务已成为深职学子的大学生活习惯,志愿精神已逐步成为青年学子的固有品格。目前,深职志愿者已成为深圳市的一张靓丽名片,“来了就做志愿者,有时间就做志愿者”已成为全校师生共识,志愿服务成为我校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

(二) 践行了中华传统美德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具有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儒、墨、道、佛思想中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家国融通、善济天下的仁爱伦理等,蕴涵着丰富的志愿理念。当代志愿精神是传统美德、人类文明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既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光大,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新时期的体现和弘扬。

志愿精神是一种基于道德、良知和利他主义价值观的公益精神,是一种自觉自愿、奉献担当的责任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实践证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之校”建设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在“志愿者之校”建设过程中,广大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创造了一种以爱心奉献和志愿精神为核心的、先进的青年文化,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直接弘扬主旋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这种文化树立的是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奉行的是从点滴小事做起,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出发,为社会献爱心,做好事,代表着广大青年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是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反映出的是中华民族最质朴、最诚实、最平凡、最伟大的传统美德。

经过多年的建设,“深职义工”的表现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高度认同,形成了一系列志愿服务品牌,包括连续多年承担深圳国际马拉松赛志愿服务、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以及春运等志愿服务工作。通过长期实践,志愿者已经凝练出了“特别敢于担当、特别甘于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四特”精神。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深职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深职院文化育人的靓丽名片,并内化成为了深职院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内涵所在。此外,志愿者精神、志愿者文化进课堂,也成为了深职院德育课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三)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证明,志愿服务在丰富人生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职业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者之校”建设将志愿服务融入育人全过程,把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德育课教学、社会实践、书院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创新了实践育人模式,提升了育人成效,催生了若干标志性成果,近年来学校除培养出一大批以“互动哥”李栋、西部志愿者张建彬为代表的优秀学生。

2011年以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工作先后获得“广东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铁路春运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中国十大创新型高职院校”“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四、启示与展望

中国志愿者文化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而兴起、发展、丰富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与活力的志愿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中国特色志愿者文化。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志愿者文化

抓好文化高度转化。充分传承“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志愿服务理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研究院”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志愿服务文化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

(二) 以中华传统美德滋润学生心灵

抓好思想深度融入。志愿者服务提供了人格修为的净化平台,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这一光辉思想指导学雷锋志愿服务新实践。

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用志愿者文化、慈善文化、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滋养学生精神家园。 依托校国学馆、国学教育创新基地等平台,大力弘扬志愿者文化、慈善文化、服务精神、奉献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心灵。

 (三)以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滋养校园文明

广大高校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这个平台,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强文明修身,传承志愿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精神的志愿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极大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培育志愿文化,弘扬志愿精神,对营造诚信、和谐、关爱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形势下,我们将进一步开发贴近实践、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本土化教材、课程,强化中国特色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培育。同时,依托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社团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论坛、沙龙和文化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中华美德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总结视频


附件:深职院: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培育志愿服务精神——“志愿者之校”建设中的“文化自觉”.pdf

职教学会.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