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

两会速递:代表委员谈职教

出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8-03-12


面向各项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人才支撑供给作用。“两会”期间,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重点和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李斌:工人的传统精神不能丢 职业教育应注重“立德树人”

“大公无私、勇于吃苦、顾全大局都是工人阶级的传统精神,进入新时期,这些老的传统精神不能丢。”全国人大代表李斌在说起职业教育话题时说,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立德树人”,他说,相比掌握一项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则更为重要。

“我就是从企业办的技工学校毕业的,典型的职业教育,一个星期干活跟师傅学技术,一个星期在学校学知识。”李斌说起了自己学习时的情形,他说,现在的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不论是技能、知识还是投入上都有了很大力度的支持,也出台了很多好的举措,他说,在课程设置上,职业教育应该瞄准国家的中心任务、短板开设课程。

然而,在李斌看来,比技能知识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立德树人’,这很重要,不是说学校里学的知识没用,很多学生毕业并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但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技能等级上去了,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李斌说,学生学习的目的一定要有对标,从大的方面说,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大公无私、勇于吃苦、顾全大局都是工人阶级的传统精神,进入新时期,这些老的传统精神不能丢。国家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个价值取向不能丢”。(来源东方网)

全国政协委员杨国强:产业扶贫,职业教育不能少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提出:“只有通过产业扶贫和职业教育扶贫相结合,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中共十九大报告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具体方向。我认为,只有通过产业扶贫和职业教育扶贫相结合,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脱贫攻坚期内,职业教育培训要重点做好。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

我是农村泥瓦匠出身,深谙掌握一项技能的重要性。2012年起,碧桂园开始“送技能下乡”,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到目前,已开班约500班次,超过2万人受益。2014年,碧桂园投资4.5亿元在广东清远创办全国唯一一所对贫困生全免费的大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2017年,首届290名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66%,平均月薪超广东省2016年本科生平均水平。

当前正值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建议国家召开高规格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表彰和推广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优秀经验和典型案例,进一步部署和发动职业教育扶贫,推动和发挥职业教育在产业升级、振兴实体经济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摆脱贫困是前提。早在2010年,碧桂园集团就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选定广东英德树山村作为“绿色产业扶贫”的第一个项目,进行“造血式”扶贫——发展苗木种植绿色产业和整村改造推进工程,如今农户户均增收约6万元。

2017年,碧桂园新增7个定点帮扶项目。从广东到广西,从四川到海南,碧桂园结合自身优势和当地特色,发挥“一村一品”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截至目前,超过6万人因帮扶实现脱贫致富。(来源《人民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加强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平衡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在大会发言中提到,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走上中高端,需要通过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培养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发展新优势,形成发展新动力。

钱学明说,虽然经过两轮“职教攻坚”,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专业匹配不够、职业技能不足、职业精神缺乏三大难题。钱学明建议,人社部门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做好需求侧管理,促进供需平衡。

“相关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制订行业人才需求规划,提出职业教育的招生方向、数量和技能要求,同时评估学生技能是否满足社会需求,考核学校教学质量是否达标,提出改进和调整要求。”钱学明说。

此外,钱学明还建议建立职业教育“双元”发展机制,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另一方面,钱学明也指出,办好职业教育,要明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接近人的要求不同,职业教育必须接近产业”的道理,不能片面要求每个县都办一所职业学校,也不能片面要求每个区域的职业教育占比达到一定比例。(来源澎湃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许玲:提高质量,尝试招收四年制职教生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许玲也将关注点聚焦到职业教育发展上。

在许玲看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是优势,但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需要提升层次,提高质量。

她建议试点推广四年制本科职业教育,“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机制和评估,让水平办得很好的、质量也得到社会公认的高职院校,尝试性地招收四年制的职业教育的学生。”

许玲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一些新兴专业,诸如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等,对这些专业的学习积累三年是略有不足的。(来源《广州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雷鸣强:落实减免税政策,破解职校生“实习难”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拟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关于出台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实训税收减免政策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法律政策,明确企事业单位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实训的税收减免政策,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化解大学毕业生的“实习难”问题。

雷鸣强在《提案》中称,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它浅层次既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实习难”问题,培养人才质量,更事关“中国制造”品质。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均对职业院校师生实践实习税费减免做出规定。

不过,因缺乏法律约束力,包括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对行业企业无法构成吸引力,上述文件在全国各地均未能完全落实。

《提案》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对校企合作做出战略部署。

由此说明,中央也已意识到解决“实习难”的根本问题所在。

鉴于上述理由,雷鸣强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法律政策,进一步明确企事业单位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实训的税收减免政策,让企业把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作为国家义务,拿出10%左右的岗位面向职业院校师生开展实习,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一带一路”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就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呈交了提案。

胡卫首先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增加了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难度。二是沿线国家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增加了职业教育“走出去”开展合作与交流的难度。三是职业院校缺乏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规划,教师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国际化办学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胡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一,因“国”制宜,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办学模式。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如可以与先期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协作,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与当地院校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等。

第二,建立服务“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搭建信息化互联互通平台。整合职业教育及行业企业优质资源,推动国内职业院校“抱团”走出去。职业院校可以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服务当地中资企业。

第三,健全完善与职业院校“走出去”相关的国家政策。如人社部门应建立“一带一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数据库,服务人才培养、将高职院校纳入“留学中国”的总体框架、紧贴“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对职教教师开展培训等。(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全国政协委员苏华:加快发展“高墙内”的现代职业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希望监狱能够引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把刑期变学期。 

“要加快发展‘高墙内’的职业教育。”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苏华告诉记者,服刑人员生活很单调,而外面信息化时代变化很快。苏华认为,应该把虚拟现实技术引入监狱,把刑期变成学期,3到10年的刑期可以让劳动改造和教育学习实践相结合。

苏华对“高墙内”的职业教育提出3点建议:引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企业生产线应用到监狱里去;鼓励企业到监狱开招聘会,特别是刑期快结束的时候。(来源《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