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杰出校长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邹斌

出自:本站 发布时间:2015-05-11


邹斌:狠抓全面改革,促进人才培养

邹斌于2005年任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近10年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办学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长,开创了办学新局面。2008年,学校入选安徽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学校列入百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一、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一)顶层设计,理清办学思路

学校秉承“乐学善教、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围绕阜阳农业大市和皖北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找准与地方经济的对接点,确立“以农学为基础,以工科为主干,多科类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逐步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三大专业群。

(二)以人为本,推进依法治校

逐步建立并完善依法决策、民主参与的工作机制,健全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年度工作报告、财务预决算报告等形式,深入推动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不断提高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度。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学校再次分配既体现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又做到让包括离退休老同志在内的广大教职工充分享受学校发展成果,体现公平合理。

(三)人才兴校,提高育人水平

坚持重点人才跟着重点专业走、倾斜政策跟着重点人才走,按照“稳定、引进、培养、提高”的原则,启动校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专业团队、课程团队、科研团队和双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技术研发,造就一批熟悉行业企业技术动态、把握技术革新方向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截止到目前,学校有4个省级教学团队,2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教坛新秀。

(四)创新体制,扩大社会参与

组建成立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构建“政府政策引导、学院办学育人、行业企业全程参与”的“三元式”办学体制,增强学校发展潜力和办学活力。与安徽古井集团、阜阳建工集团等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优化整合职教资源,先后整合阜阳建工学校、阜阳卫校,做大做强,形成阜阳职教品牌。

二、以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实施五大工程,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实施专业服务产业工程,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紧扣区域主导产业,做到贴近产业办专业。现已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6个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 3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

(二)实施培养模式创新工程,提高改革创新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贡献度

“按产业要求设置专业、按行业要求构建知识、按企业要求培养素质、按专业要求重构课程、按就业要求培养能力”。引导和鼓励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一批专业,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就业“五业要素”, 订单培养的 “汽运班”、“轴承班”、“华润班”、“昊源班”等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学习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积极推行“双证制”,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超过80%

(三)实施校企重构课程工程,提高人才培养与定位的吻合度

按照“立足岗位、校企联动”的思路,联系企业,组成团队,构建基于岗位实际需要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弹性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弹性学制、小学期、分段式、嵌入式等教学组织形态,实现教学个性化、课程模块化、学习行动化、实训一体化、评价过程化的教学做一体化,体现了根据实际生产过程和岗位技能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特色。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46门,开发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50余部,14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四)实施厂校互设实训工程,提高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依据专业特点引企入校,按照企业标准建设“校中厂”——华信电子工厂和阜阳轴承车间等。创立“厂中校”——安徽昊源化工教学车间、阜阳轴承TCC教学区等。截至目前,已建成90个校内专业实训室和实习车间,建成园林园艺实训基地等2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行“真设备、真项目、真环境”综合实训。其中,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微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园艺实训中心为省级示范性实验实训中心,机电工程训练中心为省高级机电人才培养基地。

(五)实施质量监控建设工程,提高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采用校企深度融合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引入行业技术标准,构建与生产实际相融合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与麦可思数据公司合作,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价,通过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及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形成自我要求、自我检测、自我修正、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三、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服务区域经济

(一)科研强校,提升服务能力

加大科研团队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经费投入,加大科技研发及服务经费,引导教师走向企业、深入车间,走向田间地头,从生产实际中发现课题,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开发合作关系,不断增强科研服务教学、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2005以来,全校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47项,其中重点项目15项,专利19项,校级立项课题208项。

(二)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

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校长,始终不渝打“地方牌”,学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先后与安徽开乐专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179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合作开展技术攻坚。50名专业教师被地方政府(企业)聘请为技术顾问或技术总监,8个专业与企业共同承担合作项目16个,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培训鉴定,送到生产一线

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上岗转岗和技能鉴定等,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培训。开发“技能培训包”,开展面向农村退伍军人的专项培训;开展阳光工程农民工、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赴京津地区为阜阳籍建筑系统职工开展建筑类施工员、特种作业人员现场培训;设立“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九龙监狱教学点”,为服刑人员培训技能。培训送上门,服务到现场,培训各类人员数万余人次。

(四)学生就业,助推阜阳发展

学校围绕阜阳经济发展走向设置专业,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开发教材,紧盯岗位群能力培养技能,先后开设了园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等30多个急需专业,办学规模由2005年的不足3 000人发展到14 000多人,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合格毕业生。

(五)辐射带动,引领区域职教

积极推进职教体系建设,与合作企业、区域中高职院校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面向阜阳中职学校全面开放,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阜阳农校、阜南职教中心等学校的对口支援,教师和管理人员挂职交流16人次。承办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等国培项目骨干教师培训,带动职业院校共同发展。

在与党政一班人共同推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时刻没有放松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先后主持新成长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改革研究”、“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拐点研究”等省级重点课题,其中一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中国高教研究、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专题报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调查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受到阜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