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报告

安徽马鞍山工业学校——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展示

出自:本站 发布时间:2014-11-06



    一、成果背景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的要求,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和德国下萨克森州教育部合作办学协议,同时,中等职业教育面临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下降、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中职教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适应当前中职教育的特点与要求,为此,我校自2008年与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德国布伦瑞克海因里希职业学校合作举办了中德班,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校的特点,在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实施了中德合作本土化教学模式改革。

中德合作项目背景                     

     二、成果意义

   德国”双元制”的巨大成功,影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体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职业培训体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因此,对安徽省中职学校 “双元制”办学模式进行探索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借鉴德国”双元制”,目的就在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教育办学的路子,归根到底,就是探索如何可将其”本土化”的问题。我们经认真研究,探索出了以学校为主导渗透式”双元互动双赢”的办学模式。这一观点,超越了生搬硬套”双元制”的做法,走出了一条在没有立法保障前提下实施”双元制”的新路子,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⑴以“中德合作项目”为平台,深化专业建设机制

    借助安徽省教育厅的支持,依托“德国不论瑞克第二职业学校”和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建设,为中国企业乃至德资企业培养机械切削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基于德国职业教育架构下的“订单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德国机械切削加工技术考核标准,融合中职教育的培养要求,由德国工商行业上海办事处、企业、学校三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循环轮换学习的教学范式,实践“双主体、双身份、双师资、双场所、双证书”的“定岗双元”人才模式。

    ⑶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构建融入德国工商行会的机械切削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模式下的教学设计,采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和“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即在课程设计开发上,基于工作过程,突出职业属性。参照德国工商行会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构建职业素养、职业发展和职业技能三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其中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塑造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社会能力;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塑造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方法能力;职业技能教育课程塑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专业能力。

    ⑷完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按照德国双元制教育体制模式规定考试委员会(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和企业代表,及1名学校老师参加)负责德国职业资格毕业考试的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考核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工作。课程的评价内容既包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也要对学生行业内通用能力等标准的考核。 

    ⑸优化专业教学团队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学组织形式决定了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为此,要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职校教师既当“先生”又当专业“师傅”和技术“能手”。要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逐步解决当前职校教师缺少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吸收德国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又应为教师创造条件,使他们能经常深入企业和实际,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与企业结合进行开发与服务,用自己的成果指导教学,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三、成果的内容

    1、构建双元制本土化的课程体系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德国专业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对典型的职业活动进行序列化,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标准和内容由学校、德方学校共同制定和执行。打破原来传统的“三段论”式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够用”为原则适量减少基础课学时,增加专业课教学与实训学时,经过调整,专业实操课与专业理论课的设置比例为7:3。全面提前学生的技能和教学质量。

 

 德方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中方学习领域              

 

    2、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

    建成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教学步骤组织教学。设计时要遵循项目真实性的原则,通过设计特定的学习情境,以典型的的项目工作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带着学习任务,组成小组合作研究,分析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并予以实施,由其他小组及教师进行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便于实现课证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的能力,使毕业生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项目化课程应用


    3、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基于双元制模式下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案、职业素质培养五个方面实行专门化、程式化、标准化。我国传统的职教模式中,教学步骤为单科独进、分科教学、分阶段实习、单科结业,明显地表现出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上的脱节,也影响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由浅入深的不断深化与提高。我们针对传统职教教学模式的弊端,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和实践。

    从课程设置看,“双元制”教学模式数控专业均由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专业实训四门课组成,打破了设立十几门课的传统状况。这种设置融理论于实践,学理论是为实训服务。实践需要的理论学深、学透,其它的内容少讲或不讲,这四门课最后都落脚在学生的技能、能力上,而不是在理论上得分。

    从课时安排看,理论课与实践课大体保持37的比例。学生实训的时间远远多于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而且穿插进行,有机融合,这也是“双元制”与传统职教的重要区别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循环往复,滚动式前进和螺旋式提高的教学步骤。逐步提高技能培养层次,最终达到教学计划中设定的熟练精确的程度。从而了形成“课程项目化、教学一体化、安排灵活化、学习小组化、考试全程化、实践职业化”模式和相应的教学体系。

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


    4、依据项目化课程,建立“工作页”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并通过到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进行调研,经过行业企业专家论证,确定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通过有实用价值的零件激发学习动机,学、做合一,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并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教学团队充分吸收了德国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典型零件的生产过程为主线,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任务驱动的“工作页”形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见附件1工作页样板)。“工作页”教学模式内容包括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式的改革、管理模式的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激励评价机制的建立五个方面,形成教、学、做合一的双元制本土化教材和课程体系,通过实践,做到了教学有配套设备,学生有配套教材,教师有配套方法,评价有配套标准。从而达到学校与学生的双赢。

            

“工作页”教学模式框图

 

    5、自办校企,探索“双元”办学体制

    2008年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下,学校大胆创新,利用设备资源“引厂入校”,于2010年底成立了科兴机电公司,通过与成员企业合作开展来料加工,降低实训成本、提升实训的效果。公司由生产教育处主任担任公司经理,实训部主任任厂长,数控加工中心教师均为生产指导“师傅”,学生以工人身份进入企业进行实际生产。

    校办公司按照企业运作模式经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了“零转换”。学生在不出校门的情况下,深刻感知企业文化,做到了教室与车间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大大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这种以学校为主导的双元制,解决了国内学校与企业脱节现状,初步实现了校企的深度融合。

       

 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

    四、成果的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

    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检验,该成果已经逐渐显示出了可操作性和推广应用价值,为同级同类兄弟院校的相关办学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成果的创新

   (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借鉴德国行业标准和我国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优势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完善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规范化运作,实现“双主体、双身份、双师资、双场所、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融入德国工商行会的机械切削工职业标准的学习领域,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参照德国工商行会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构建双元制本土化的职业素养、职业发展和职业技能三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岗位操作技能培养学时占总学时70%左右。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在教学中,任课教师以工作任务驱动的“工作页”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即建立理论工作页,实习工作页,学生工作页,教学评分页等模块式教学特色的活页教材,激发教师的自主创新意识,改进目前教材不适宜的矛盾。

   (3)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 

    推行双元制本土化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是多方位和多角度的,校企共同制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内容涉及学校教学、企业培训等全部过程,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的综合评价,有效解决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4)教学团队的创新 

    塑造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双师型”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师团队。一方面聘请紧密合作的德国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实践教师和一批精通机械加工、数控维修与检测等技能的企业师傅作为兼职教师,每学期为中德合作项目班承担1/3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教师进行量身订做培养计划。“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00%,确保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和实效性。

    2、成果的推广价值

   (1)优化的教学结构:吸收了德国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任务驱动的“工作页”模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元制本土化教材和课程体系。

   2)优越的实习条件:先进的实训条件、安全的生产设备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为学生优质高效的完成学业创造条件。我校连续三年在安徽省技能大赛中获得金牌总数第一,在2012年现代制造技术项目国赛中获得2块银牌和3块铜牌,2013年首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得数控车加工项目金牌(见附件2)。

   3)优秀的专业师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对专业老师的素质要求,调动了教师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培养出3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教坛新星,4名市级骨干教师的优秀团队,并且蒋伟老师还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同时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和进步,锻炼了教师团队,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工作,本课题组共有4门省级立项建设精品课程,教师发表数篇教科研论文(见附件3)。

   4)优质的就业机会:学校为取得德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提供到国内德国企业就业机会,亦可到国内德国双元制试点院校继续学习深造。在已经毕业的三届中德班学生中,取得德国技能“AHK”证书和中高级技能证书的学生比例为90%以上。毕业学生所在企业反馈,经过生产性培训的学生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 

    五、体会与思考

    我校通过“双元制”教育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完善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促进了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遇到不少困境,1、教师的职教理念有差距,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调整,知识能力结构,尤其是专业技能不相适应;2、校企合作方面目前是以校办企业为主实施,真正的校企合作仍存在理念、制度、运作等问题;3、生源面临数量危机。

    “双元制”教育本土化改革和创新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探索研究解决,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人才培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还需形成长效机制,企业参与面需要扩大。

 

    附件1:中德合作班理实一体化工作页样板:

 

    教学单元设计

 


 

工作任务展示】

3-1   去毛刺手柄立体图

a

(b)

3-2   工作任务图

a)工件1            b)工件234

    【工作任务分析】


 

    【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一:工件滚花的作用和花纹的种类

    滚花的作用:增加磨擦力和使零件美观。

    花纹的种类:直花纹、斜花纹、网花纹。

 

    知识点二:滚花刀的种类和选择

    滚花刀的种类:单轮、双轮。

    滚花刀的选择:单轮滚花刀是用来滚直纹和斜花纹的;双轮滚花刀是用来滚网纹的,由两只不同旋向的滚花刀组成一组;(六轮滚花刀由三对网纹节距不同的滚轮组成,可以分别滚出粗细不同的三种网纹。滚花刀的直径一般为20~25mm)。

                            

滚花刀

 

    知识点三:滚花时外圆直径的计算方法

    由于滚花时产塑性变形,工件直径增大,所以将滚花外圆直径要车小约(0.2~0.5p(p为节距)或(0.8~1.7mm为模数)。 

    【训练项目】

 

    Ø  训练项目一 分析去毛刺工具零件图,拟定工艺路线

    训练目的:掌握根据零件图分析零件加工要求、拟定加工路线

    训练步骤:1.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

              2.学生观看教学视频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零件图和评分表

              4.学生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拟定加工工艺路线)

    1. 技术要求

   该零件是去毛刺工具,为细小零件的加工。考虑工件1两端都要滚花,且两端都要钻孔攻丝,中间外圆Ø16 mm比两端滚花的直径Ø18 mm要小,总长为104mm;工件2就是一个螺钉,总长24mm;工件3左端是8.5mm×60°倒角,中间外圆Ø16 mm ,右端是M10外螺纹,中间有一Ø3.2mm的通孔,Ø16 mm外圆侧面钻有Ø4mm的通孔,安放插销,锁紧去毛刺刀,总长为35mm;工件4是一插销,总长13mm。同时该工件有五处要用到成形刀切槽。       

 

    2. 加工路线拟定:(学生完成)


 





    Ø  训练项目二 滚花加工操作训练

    训练目的:1、滚花刀的选择和安装

    2、掌握滚花的操作方法

    训练步骤:1、各组长强调安全文明生产

              2、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3、学生分组操作练习

    1、滚花刀的选择和安装

    滚花刀的安装时,将滚花刀的滚轮外圆素线应与工件轴线平行或有0°~1°的夹角且其中心要与工件中心等到高。

    2、掌握滚花的操作方法

   开始滚花时,挤压力较大,使工件一开始就形成较深的花纹,这样不容易乱纹。为减小径向压力,可使滚花刀宽度的1/21/3进行挤压,使滚花刀与工件表面产生一个很小的夹角。即可纵向进给。滚花时应取较慢的转速,工件必须装夹牢固。滚花完成后倒尖角,去除毛刺后卸下工件。

   由于滚花时挤压力较大,产生大量的切削热,因此应充分冷却与润滑,切削液还能使花纹表面清晰美观。 

    Ø  训练项目三 滚花加工质量检测

    训练目的:熟悉轴类零件检测项目与方法

    训练步骤:1、学生了解检测项目

              2、学生熟悉相应量具的使用方法

              3、学生测量工件并填表

 

    滚花—去毛刺工具加工实习作业评分页





    【工作任务与实施】

  

    【任务完成评价】(不同任务不同的考核重点,以过程考核为主)

    1.   考核内容

    Ø 学习过程考核

    (1)  出勤情况

    (2)  表现情况

    (3)  完成情况

    (4)  规范操作情况

    Ø 操作技能考核

    (1)  对零件作用、结构工艺性及加工要求分析情况

    (2)  毛坯选择、加工、形状、尺寸确定情况

    (3)  加工基准选择,工艺路线安排情况

    (4)  车刀选择与安装情况

    (5)  滚花加工完成情况

    (6)  游标卡尺,千分尺或百分表使用情况

 

    【任务总结】(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项 目:滚花——去毛刺工具加工综合评价表

 



 

    附件2:中德班学生获奖名单

 

  

    附件3:教师团队教科研成果



 

 


附件:安徽马鞍山工业学校——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展示 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