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选摘


《电工基础》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课题组全体


  一、引言


  《电工基础》是高职高专电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学好专业课和将来为专业岗位服务的基础。但是通过我们的调研和网络资料查询了解到,本课程针对高职高专的网络资源还不多或者说比较缺乏,虽然也有一些网络资源,但有的形式老化,有的内容不丰富,还有的已经满足不了现代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此,我们从2008年开始着手,对本课题进行了资料的积累和搜集,2010年5月提出对本课题的立项申请,于2010年8月正式立项并开题研究。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对本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跟踪研究和试验,还通过网络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查询,走访调研了同类学校和行业企业,通过参加全国学术会议等形式了解了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开发情况,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也听取了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吸收了相关专业教师的意见,力求开发出一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紧跟时代需求、符合高职教学改革要求并且能受到学生喜欢的新型网络课程,为学生学好本课程提供充足的网络资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基本保障。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电工基础》是面向全校电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是面向21世纪国家对教学现代化手段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如何确保教学质量,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满足远程教学的发展前提下,采用网络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针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研制适应现代网络化教学的电工基础网络课程,实现网络远程教学已势在必行。


  从我国的现状看,网络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与国外有着一定的差距。通过调研得知,我国虽然有很多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都开发了网络课程,建立了网络教学,但是真正的教学内容仍然相对匾乏,不能形成完整的网上教学服务,有效资源的覆盖面还不足,在短期内不能提供大量成熟的课程或教学服务。所以网络课程的开发在我国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网络课程系统的建设已经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人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在政策层面上,教育部于1999年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经费,重点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重点规划建设200门左右基础性的网络课程,并实现资源共享。教育部在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研讨会上,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方向,随后又组织了两批近300门课程和一批素材库、案例库的建设,即“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最近几年,教育部已先后批准了一批所高校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学校,成立网络教育学院并建立教学站点。这些高校的网络学院和各中小学网校都在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如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4个专业设置了57门网络课程,清华大学网络学堂仅2000年秋季就有6个专业提供了42门课程。从网络资料可以得知,美国网络课程发展迅猛,己有2000多所院校(占全美高校总数的50%)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其中60%的院校开设了5.4万个网络课程,占网络课程总数的70%。据统计,在美国,通过网络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9年,已有超过7000万美国人通过E一Learning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技巧,超过60%的企业通过E一Learning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我们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查阅美国一些高校的网络课程,其网络课程的普及程度可略见一斑。在我国,网络课程除了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外,也越来越受到普通大众的重视。


  在我们国家,高职层面的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开发还比较少,一些学校和相关机构做了一些开发工作,但还不尽完善,比如,内容表现形式单一,有的网络课程中只有几个课件或几篇讲稿,以及指定的几本参考教材;学习环境设计简单,很多网络课程都是文字教材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内容单调,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统一规划,没有给学习者设置模拟的真实学习情境,缺少让学习者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无法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自主学习资源不足,网络课程自主性学习只是体现在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上,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种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缺少评价反馈环节,网络课程的效果如何只有通过反馈环节才能够反应出来,没有实践检验和信息反馈,就无从实现网络课程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在校园网坏境下实施《电工基础》课程网络远程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交互式教学效果,而且可以随时重现教学情境,便于学生课后观看教学的全过程,反复利用教学资源;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回顾重温教学内容,复习和巩固相关环节;随时查阅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调用资源库中的动画、图片、典型例题等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电工基础》网络课程可在任意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辅导答疑,随时通过测试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必要时学生可以浏览网上栩栩如生的虚拟电路以及定理、概念的动画演示等,使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简单和具体,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使个性化学习得以有效实施;教与学之间通畅的沟通渠道,使传统模式的教学变成一个充满交互与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交流平台的使用供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改进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


  完善的网络远程多媒体教学模式由学生主动获取教学内容和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电工基础网络课程建设,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运用中的一种新模式,是本学科教学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与开发,使传统教学方法长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与交互式网络课程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获取知识;学生通过可变参数的交互方式,多视角探索问题的求解,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开放性和可移植性,便于二次开发;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电工基础》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实现不仅可以丰富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带动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开发网络课程的突出意义在于:


  1.能突破时空限制,为办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而网络教学的产生,可以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形成开放式学习模式,达到了传统教学模式不可能产生的效果。


  2.易于教学资源的发展和完善。网络教学的教学资源是一个动态的资源,在教学双方使用该资源的同时,也会发现它的不足,因此教学资源会在使用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充实,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这正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规律的需要。


  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提出教学资源建设要以教师为主体、师生共建,并提出了资源建设的动态观。


  网络教学体系的开发也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不断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相对滞后。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探索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能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学提供丰富信息。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发掘网络可共享的特点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把优秀教育资源放置在网络上,在较大范围内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能力,还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从实现教育信息化需要的角度看,网络课程开发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现代远程教育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也必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远程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振兴教育的重点措施之一。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这一点也正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网络课程的开发则是保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得到实施的基本前提。


  4.有较强的交互性和灵活性。通过电子邮件、语音信箱、交互电视、电视会议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并迅速地做出反馈,及时纠正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交互性强,灵活性强,为师生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而网络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教学内容丰富、使用操作方便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5.为合作学习创造更大的可能性。教学过程中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与现代学习规律相吻合,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掌握知识。


  6.网络教学体系的开发能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要求。网上教学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自主权,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从而使知识建构过程与自己的认知规律相符合,满足个性化要求。网络课程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配合动态演示、视频图像等方式,以及典型例题、问题讨论、解题思路分析、实验、测验等教学环节,通过交互式学习功能的实现,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其次,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利用交互功能和导航功能实现指导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网络课程的开发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需要,由于网络的跨时空性和开放性,无论你身处何地,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你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种族的人,你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网络教育对受教育者是公平的。


  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各种知识的折旧和淘汰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就对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成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开展网络教育正符合终身教育的需求,也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方便条件。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高职高专电类各专业的《电工基础》课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以便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提高提供足够的空间。


  网络课程的教学支持环境,功能上除了具备诸如课程学习、辅导答疑、在线指导、实时与非实时讨论、网上练习、提交作业、学生管理等一般的远程教学能力外,还应使学习者可重组、可扩充、可修改知识模块和媒体素材等开放性功能以及具备一定的媒体素材和教学素材管理功能,用以管理授课教师常用的素材,方便教师备课和对课程的更新。


  综上所述,网络课程具有学习环境的跨时空性、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多媒体性、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学习内容的动态性、学习形式的自主性等特点,其设计不仅要考虑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与帮助作用。《电工基础》网络课程系统的开发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一定会推动我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进程。


  三、研究方法和实施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采取对学生跟踪研究、试验改进、同类学校调研、社会企业调研、学生问卷调查、相关专业教师调查、网络资料查询、校际交流以及集中研讨等多种方法,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听取专家、相关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后,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反复研究、修改、充实和完善,最终形成网络课程资源。


  通过对本课题的开发和研究,我们要制定出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前瞻性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电工系列教材、练习题库、试卷库、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相关信息资源库和师生交流平台等,撰写出开发研究报告,并将研究开发的经验撰写成论文公开发表,将全部网络资源挂在网上,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是通过我们几年的努力,开发出丰富、完整、详细的网络课程资源。该资源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紧跟高职教学改革的步伐,突出了实用性和职业特色,突出了为专业服务、为职业服务的理念,注重了与前后课程的衔接,尤其是注重了内容的可读性和与高职学生的水平相适应的特点,为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和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如下:


  1、对在校学生进行跟踪研究;


  2、同类学校调研;


  3、相关企业调研;


  4、网络资料查询;


  5、通过学术会议搜集资料;


  6、形成初步课程教学资源库并应用的教学实际中,例如:大纲、教材、题库、信息资源库等,全部上网;


  7、根据应用情况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8、对同行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意见收集;


  9、针对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对资源库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库;


  10、对新的资源库进行集体研讨,提出修改措施加以完善,形成最终的《电工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并把全部资源上网。


  11、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形成新颖、高效、完善的网络课程教学体系。


  12、写出研究总结报告,并发表与本课程建设相应的论文。


  四、研究结论


  (一)构建了电工基础网络课程系统的基本框架


  我们通过几年的积累和开题后一年的努力,开发出丰富、完整、详细的《电工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形成了课程建设的九大基本模块,通过模块建设完善了整个课程系统的建设。使本课程的教学上了台阶,改善了教学效果。


  电工基础网络课程的9个组成模块包括课程内容、课程要求、内容索引、例题指导、测试题库、练习题库、课程实验、教学资源、交流天地等,各模块之间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课程教学体系。我们对电工基础网络课程的9个模块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分析与设计,设计内容如下: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模块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点。它以超文本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以文字、动画、图像等材料来解释、演示一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和分析方法。电工基础课程内容共分为八章,分别是: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阻电路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动态电路;互感电路;磁路与电机;非正弦交流电路等。课程目录中每章与其他章之间在保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其本身又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是课程实施的一个基本单元,每一章都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总结。网络课程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也可以单独支撑师生的教学活动,在内容上,网络课程的实施具有它自身的特点,网络课程实施中教师与学生要遵循它的的活动规律,按照章、节知识点的树状结构进行组织课程内容。在章的界面中有每一章学习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给学习者自评提供标准。把每个具体的任务细化为若干问题,称为节界面,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有条不紊地根据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同时,我们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创建学习情景,把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具体而生动地呈现在页面上,达到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在每章目录的最后,提供有本章小结,以方便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本章的要点、重点。最后提供的习题,用来巩固和检验学习效果,了解应达到的水平及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课程要求


  课程要求模块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参考资料4个部分。通过该部分的学习,可以了解这门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点、基本要求和扩展方向,以便正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准确地抓住这门课程的重点,进行高效的学习。


  3.内容索引


  内容索引模块是为了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快速进行本课程的网络学习而制作的一个模块,主要作用是引导学习者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完整的学习本门课程或有选择地学习部分内容,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或在测试结束后对概念模糊的内容进行反复查询,再次学习等。


  4.例题指导


  例题指导模块提供典型例题的解答,其中的例题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整理和挑选出来的典型题目,题目全面考虑了能力、素质以及实用性,多为学习者所喜欢的内容。学习者可以在学习某一章节过程中链接到例题指导部分,也可以直接选择例题指导模块进行学习。每一典型例题的解答包含分析、解答、总结3个部分。通过典型例题的学习,加深对概念、定律和分析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增加解题技巧,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5.测试题库


  课程测试模块建立有电工基础试卷库,试卷库中的题目都包含比较全面的题型,即可以作为学完整门课程之后的自我检查,还可以通过卷库的题型设置,了解本学科的内容重点、水平要求以及查找不足等。该模块方便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地反馈学习情况,也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以进行教学改进,学生也可以通过本模块的测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把本门课程建设的更完善。


  6.练习题库


  练习题库模块紧密结合教材的各章内容,以章为单元为每一章配备了相应的练习题,题型与考试题型一致,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为学生的自学和提高提供一定的条件。对所有的练习题都给出了详细解答,学生可以在练习之后,对照答案,检查自己对教材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利于学生的不断进步提高。


  7.实验实训


  课程实验实训模块包含12个典型的电工基础实验和2个电工实训课题,同时设有开放的自由试验项目。实验内容分别是:电阻的测量及仪表的使用;电流、电压等电学量的测量;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特性研究;二端网络及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研究;RLC元件阻抗特性研究;RLC串联电路的参数测定;串联谐振电路研究;三相交流电路的测量;日光灯的安装及功率因数的提高;互感电路测量;单相铁心变压器特性的测定等。实训课题有:万用表的组装与使用;常用照明电路的安装;通过基本的试验和实训项目,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电工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均衡发展。通过开放的自由实验项目以及为学生提供综合设计题目,使学生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有余力者进行创新实验的设计,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


  8.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模块是网络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课件库、图片库、电子教案库、试题库、习题库、习题解答、相关网站等7个部分。教学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以满足师生的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通过查找相关资源,可以与别的网络平台进行无缝链接,同时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来运用。在学习本课程时,通过链接相关的网站查询资料和学习,深化了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了解到科学前沿动态,丰富学习者的知识面,同时活跃学习者的思维,更有利于学习者日后的发展提高。


  9.交流天地


  以Web为基础的网络教学不应局限在以课程的内容设计为基础的传统课程内容的照搬上,而是围绕基本知识点,结合Web的具体特点,以E—mali答疑、电子论坛、辅导答疑系统等学习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的设计,将以内容为中心的设计转向以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这一交互式教学平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沟通的渠道。课程信箱为学习者提供与专业教师的联系方式,方便学习者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目前电工基础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电子课件、题库、答疑资料库都已经建设完成,而且已经上网,本门课建设已获学院验收,并已经获得了院级精品课。


  (二)开发了本课程相关的教材、课件、资源库,全部资源都已经用于教学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课题组成员主编的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教材《电工基础》,《电工实验》,《电工基础习题与试题库》,《电子测量实用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由于体现了高职改革的特色,已经在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使用,效果良好。


  (三)2011年4月在辽宁高职学报上发表了题目为《网络课程建设时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的研究论文。


  一篇题目为《高职课程改革的宏观取向与微观设计》的研究论文获辽宁高教学会2010年度论文评比三等奖。


    (四)由于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电工基础》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开发效果明显,本课程获得了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精品课,也成为全校仅有的四门精品课之一。


 (五)课题资源建设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课题选题是根据教学需要而确定的,所以课题资源建设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紧跟高职教学改革的步伐,突出了实用性和职业特色,突出了为专业服务、为职业服务的理念,注重了与前后课程的衔接,尤其是注重了内容的可读性和与高职学生的水平相适应的特点,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和充实,使课题资源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为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和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讨论分析


  《电工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对提高教学层次、完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通过课程的建设,也促进了我们日常课堂教学的改进,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思路和内容,使课堂教学理念更加清晰,教学过程更加完善。《电工基础》网络课程建设,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1.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我们建设《电工基础》网络课程体系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提高和延伸,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小课堂扩展到大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充分的延伸,把封闭的教学提升为开放的教学,把丰富的信息和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让百家争鸣的观点取代教师的一家之言,使教学互补,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二,为跨时空的远距离教学做准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准备,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学,是封闭的课堂教学的升华,也是高职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要。基于这样两个目的,我们在修改和设计教学评价设体系时,兼顾了学校教学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未来需求,对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监测,采用了针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双向考核的措施,全方位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课题组设计采取了院、系督导组巡查、同行测评、学生问卷测评、学生网上评教等教学全过程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教师教学的评价。院督导组将巡查听课的情况和对个教学环节检查评价指导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系督导组将巡查听课的情况和评价指导意见及时反馈给系教学副主任;每个学期,教学主管部门、课题组和各课程班学生代表联合召开以“教学效果”评议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收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课题组收集各方面意见,对每位任课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表达能力、育人寓教、作业批改、网络交流、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上述各个环节取得的教师教学评价反馈信息,各系部通过安排教学教研活动,及时总结和交流教学实效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促进课程组教师共同努力,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


  在对教学实施双向考核的过程中,不仅要全面监测和评估学与教两方面教学状况,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教学评价有利时机,找出教与学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日后的教研活动中及时解决问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网络课程不仅提供了各种练习、测验内容,还提供了信息反馈平台,通过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信息,及时发现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不断加以修改完善。


  2.课程建设充分考虑了企业和专业需求,把实践能力培养融入教学中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非常重要。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不同于学校内部的评价,社会评价的唯一依据就是市场,也就是毕业生群体是否能满足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尤其是用人单位职业岗位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包括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只满足短期需求而不具备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具备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同样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使高职学生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研究企业,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特点以及其内在发展规律,把企业需求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予以充分考虑,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同时,了解了社会需求和企业发展的规律,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去研究职业教育,才能使职业教育走在企业的前面,才能使教学真正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我们再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资源的时候,调研了相关专业的教师,也调研了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的实践资料和信息,并把这些内容适当地融合到教材和教学资料中,不仅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也可以是学生通过网络更多地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和发展的方向,对引导学生就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课程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特色


  “在激烈变化的时代中,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很快就会陈腐,惟有形成广泛的知识素养和一般人格,才能获得和保持不断变化的能力”。素质比知识更重要。无论是人文素养、道德修养还是职业素质,都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它可以塑造健康的人格,充实人的精神世界,支撑人的价值追求,是保证一个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或企业立足的基本能量之源。我们常说,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正是人的素质的体现。职业教育的质量指标不应该只剩下几项硬邦邦的“技能”,还应该包括学生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开发,如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培育,广博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广泛的情趣爱好和丰富的道德情感的培养等,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素质,恰恰是我们在课程改革和日常教学中要加强的内容。在高职教育模式改革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长技能的同时得到素质的提高,这才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终级目标,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保持课程改革的动态发展,突出课程开发的“时代性”特色


  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我国职业教育30年的兴衰起伏,也正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因此,准确把握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脉搏,正确地预测市场发展,以需求驱动课程设置,保持课程改革的动态发展,突出课程开发的“时代性”特色,同时使高职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和前瞻性,兼顾理论与实务,以社会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以保证所开发的课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都没有标准的教学大纲,有的专业执行行业大纲或行业标准;有的专业执行的是多年前的大纲,大纲的内容严重老化,部分内容已经跟不上社会的需要;一些专业只有学校自己制定的教学大纲,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只能靠实践来检验,并且根据企业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必须突出“时代性”特色,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瞄准企业的需求,合理谨慎地设置大纲和课程。课程设置时,不仅要考虑职业能力的发展,还要考虑职业能力以外的“软能力”的发展,如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团队精神、联想思维、责任心以及创新能力等;不仅要考虑学生对特定岗位的能力,还要考虑跨岗位、跨专业、跨职业的能力;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还要考虑他们创业的能力;不仅要考虑学生技能的需求,还要考虑他们人文素质的需求。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曾向美国劳工部提出职业教育肩负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这也正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的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如何使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根据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生后天发展的需要以及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调整课程系统的内容,使课程的改革始终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5.整合了教学内容


  1)我们整合课程模块,优化教学内容,以“电阻电路分析、电路的正弦稳态分析、三相电路和动态电路分析为主体,介绍基本电路理论和基本电路分析方法,力求做到概念准确、重点突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教学效果。


  2)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教学文件,并按大纲编制了教学方案。教学文件规范、齐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3)制作了电工基础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建立了试题库、试卷库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学习资料和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提供的课件、题库等材料内容丰富,有效知识含量大,实用性强,深受学生的欢迎。


  4)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了教、学、做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突出了能力培养,在网络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突出了能力培养这一环节,通过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广泛阅读、深度交流,通过更开放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课外科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也为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打下一定基础。


  6)全部教学资料已经上网,鼓励学生通过校园网进行本课程的学习,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6.加强了教学理念的贯彻


  理念不是实践,但却是实践的灵魂,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没有先进的教学实践,没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就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学生,也就谈不上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学理念是一所职业院校的灵魂所在,是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教学理念优劣,直接影响学校的定位、发展、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30 多年的历程看,高职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不同程度的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使社会结构不断变化,老企业不断转行或破产,新企业不断产生和涌现,新行业的出现,新需求的增加,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差距,或者说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的需求,所以,明确的教学理念是做好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


  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的主线, 以学做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专业需求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形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学教并重,学做交替,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高职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也不是学生知识的惟一来源,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应用和创新能力,增强教学实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7.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的概念,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电工基础》网络课程的开发超出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但不能完全丢掉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要把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到网络教学中,比如可以在网络教学中灵活展示或模拟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现场观摩、示范教学和分组实做等不同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主动学习。强调了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加强了实做内容的训练,在教学中大量引入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积极发表见解,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强调了边理论边实践、交互渗透、逐渐递进达到螺旋上升的教学效果。课程开发的同时,提出了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1)转变思路。针对教学内容,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围绕教学目标,认真贯彻教学理念 ,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打破由教师单向注入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向师生互动式教学转变;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授课方式,向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并用的教学方法转变。转变观念,注重方法,突出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2)要求教师在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上下工夫.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些都是完善高职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好的课程建设必须有好的教材和好的学科建设框架相辅助,不要把职业教育理解为单纯的动手技能教育,而应把学习能力的获得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体现在教材和课程建设之中。网络课程同样也要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不仅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职业生涯能力;这些间接能力和潜在意识的培养,必须从源头抓起,在专业建设中,制定培养方案,在进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时,就要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以使培养方案更完善,更具有长远性。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时,不仅有效地借鉴了国外教材图文并茂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特点,也有效地借鉴了国内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建设方案,比如,在我们新编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中,重点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以及讲授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有效地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在教材中即学到了基本知识和理论,也通过学习掌握了各种技能。


  3)要求教师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下功夫


  《电工基础》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教学设计环节上下了较大的功夫,以改变课程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协作学习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着力点放在了通用技能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上来,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创业能力、管理能力等些潜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的地位比就业能力更重要,而这些能力往往需要在以后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逐渐的体现出来,也是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内容,但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同时培养,使学生均衡发展,健康成长。所以,在《电工基础》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在相应的模块中,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和案例,以便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突出了《电工基础》网络课程在 “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不同专业的应用,正确处理基础内容与知识延伸拓展的关系,引导学生用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对网络课程中展现的知识,自由选择,择优学习,同时结合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以及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总结规律、探讨方法、创新提高,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4)突出实验实训课的作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课题组充分利用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围绕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知识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构建相对完整的实验实训体系,并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完善。课题组的具体做法是:


  通过三个层次的实验实训项目的设计,加强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突出学做结合的效果。为此,我们设计了12个基础实验、2个实训项目和多个开放性创新型实验、实训项目。其中,基础实验融验证型与设计型实验于一体,紧密围绕课程大纲知识点的要求,巧妙构思和组织实验内容,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 有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所学课程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个实训项目,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包括照明电路的安装调试、万用表的使用与组装等。通过实训项目,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课程中电工基础方面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养成,使学生取得双证书。开放性创新型实训项目,打破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和逻辑思维习惯,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的能力自由发挥,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具体化,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打下基础。


  网络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可以模拟许多情境、实物、设备、元件和操作,还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呈现大量的多媒体的图片、动画、音像和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以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知识的掌握系统化,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素养,启迪学生创新思想,促进学生知识拓展应用能力的提高,以产生非同凡响的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本课题主要研究了《电工基础》网络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与方法,目的是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使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产生更好的效果。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借鉴了其它课程的建设经验,但是,由于网络课程的建设还不够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课程建设的效果。现在我们已经把课程建设的全部资料挂上校园网,也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和促进,也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和支持,但课程建设还不完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的网络资料还不够丰富,师生交流平台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和改进等等,我们将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调整思路,改进方法,吸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力争早日把《电工基础》网络课程体系建设的更加完善,更加实用,为更好地作好高职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课题组成员还在继续搜集各方面的意见,还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进行课程的建设:


  1. 理顺教学理念,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善于利用网络课程建设促进本学科教学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2.加强电工基础课程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丰富教学信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3.还需要多了解学生的客观需求,提高学生对电工基础课的兴趣,从“以人为本”入手,提高电工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4.在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灵活性上下工夫,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今后的上岗就业打下基础。


   总之,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积极实践,就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