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选摘

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立项课题

 

 

 

 

 

 

 

      课  《中职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 范春玥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 

  2012925     

 

 

 

 

《中职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需要,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对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烹饪专业更需要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但目前中职学校烹饪师资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本课题以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烹饪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要求,构建了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制定了“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实效。
        
关键词:烹饪专业  双师型  多元培养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提出新要求

2008年以来,北京市教委和市教科院组织北京市17个专业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在实施课改的4年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课改能否取得理想的预期成果,能否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决定因素在于开发课程和实施课程的专业教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课程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课程的开发阶段,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准确掌握新课程开发方法的能力,在课程的实施阶段,对于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能力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岗位技能,丰富的企业生产过程经验、结合技术操作的理论讲解与指导能力。这些在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新要求,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双师型”的内涵,对课改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做出重新界定和评判。

(二)在课改实施的大背景下,旧有“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尚处在学科体系状态,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高,其培养模式基本停留在取证层面,对于培养目标、内容、途径、评价和保障机制均非常的不规范,因而导致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教师专业化发展缓慢。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施以后,随着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因为原有的教师培养模式就难以在适应形势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探索适合课改背景下的新型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就显得极为迫切。

   (三)“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烹饪专业拥有一支强大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其中专任教师19名,兼职教师6名,实习指导教师1名,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95%,都拥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且多次到国内外企业顶岗实习或进行相关业务交流,实践能力较强。但这支队伍又很特殊,全部是当年的留校生,课程研究、教学研究的能力不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的后劲不足。

首都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需要,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这就对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我们在总结学校以往“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培养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提高综合素养这一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简介

国外职业教育界没有“双师型”教师这样的名词,但一些国家对职教教师从业资格的要求与我国所提倡的“双师型”教师异曲同工,其共同特点就在于对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及相关执教能力都有严格的要求。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进程中普遍重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

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影响最大。“双元制”培养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的方式,提倡不同机构和部门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确保师资质量的培养模式。在师资培养上,分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在高校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大学接受正规教育,同时要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第二阶段,是教师的预备实习两年,主要在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院进行;职后发展根据德国法律规定,职业教育师资要不断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继续教育,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是一种必修履行的义务。

日本有完备的职教法规和产学合作的职教模式,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日本“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具有职业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拥有“职业训练指导员”职业资格的教师才能到职业学校任教,保证了职教教师的“双师”质量。

澳大利亚主要采用“培训包”方式,由政府出资,在教学能力和技能培训方面对教师进行岗前和在职培养,专业教师必须经常定期去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参加企业培训,以适应市场对职业教育的新需要。师资管理方面,州教育培训部和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的人力资源部共同对教师进行管理。教师的招聘、考核、报酬包括离任都有公开标准,有效保证教师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2.国内“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有些国内学者从具体职教教师教育形式入手,研究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王宪成分析了职教师资队伍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专业理论基础薄弱、专业实践能力缺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双师型教师”职教培养模式;王建华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一文中提出应“坚持以职技高师院校培养为主”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天津工程师院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在师资培养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之路”。他们坚持“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相结合,以“双证书”为载体,探索实施了培养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为一体的“双师”培养模式。在本科生培养层面,进行“本科+技师”的教学改革试点;在研究生培养层面,提出了“专业课程与职业课程结合、学术导师与技术导师结合、教学指导与科研训练结合、校内课程与校外基地传授结合”的特色培养模式,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有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中外合作培养模式等。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杨莎莎在《国外“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指出:多年来,我国在“双师型”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难易克服的障碍,归纳起来是在资格认证、后续培养、评价和激励等方面存在着制度缺失,通过与国外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得出应从制度层面重视准入口径的把关、制定有效的评价和约束机制、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纵观国内外职教“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国外的模式更为健全与成熟,有严格的制度把关。国内更多的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国内“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障碍主要在资格认证、后续培养、评价和激励等方面存在着制度缺失,且“双师”内涵的培养不够深入。教学能力的培养多停留在教学与研究层面,课程建设层面比较弱;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侧重技能锻炼,而对行业、岗位要求、标准的研究存在不足,难以满足新时期新课程改革对“双师”素质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中职烹饪专业“双师型”多元培养模式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通过总结学校以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验和做法,提出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建立相应的评价与管理制度,保证培养质量;通过实践,如融入行业,加强企业实践,进行课程改革实践等,验证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实效。  

(二)研究内容

1.在企业调研和分析学校多年来“双师型”教师培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搭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框架,制订培养方案。

2.研究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内涵与外延,制定中职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用以检验培养的效果。

3.结合新课改要求,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价与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评价、管理与监控机制

4.总结、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方法,用以指导教师的实践,如组织教师进行核心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编写、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参加行业技能大赛、下企业实践、出国培训及参加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归纳典型案例,完善“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检验其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效果。

(三)主要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分析总结学校多年来“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探索新时期“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

  2.案例研究法:通过烹饪专业教师培养的案例研究,为“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的创建提供真实、生动、可借鉴的经验。

3.行动研究法:在“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的指导下,组织教师进行核心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编写、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参加行业技能大赛、下企业实践、出国培训及参加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完善多元培养模式,修炼“双师”内涵,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由校长亲自主持,教学副校长、教科研主任、副主任及全体烹饪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力量雄厚,保障条件充分,任务分工明确,研究步骤合理。我们完全按照研究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并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如《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方案》、《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研究案例、研究报告、论文等。具体研究步骤及成果形式如下:


五、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确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终身教育理论

新的教育形式和社会需求,要求职业学校提供大量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观使职业教育急需大量适应社会需求、掌握专业技能、勇于创新、具有较高素质和终身学习理念的专业教师。

目前,中职烹饪教师多是当年留校的职高生或由文化课教师改行而来,他们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虽然能够与现实的实际生产相一致,但是他们缺乏教师的教学理论做指导,自身的实际技能难以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成为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终身学习者,应该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掌握新技术,同时也要成为教育理论的终身学习者,使自己既要掌握专业技能也要懂得传授专业技能,成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2.教师专业化理论

教师是一个专门职业,必须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这个理论已经得到社会和国家的一致认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专业化之路既要基于学校,也要基于社会生产实践,两者的结合才是专业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性成长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为社会生产技能也是处于动态发展的。专业教师对动态变化的社会生产进行科学的专业研究和新教育内容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可以达到专业教师较高层次的专业化。

 3.智力的多元化理论

加德纳将智力定义为: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可见,实际生活情景是智力存在的前提,解决实际问题是智力的表现形式,能对自己的文化提供重要的刨造和服务,也就是创新,是智力的最高境界。他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九项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上述9种智能,但其组合不同。智能有多种类型,它们反映了人们与世界的不同作用方式。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要根据专业教师的不同情况来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使每个教师都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培养方式得到最有效的培养。

(二)构建了“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和途径、培养评价、保障机制等要素。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研究中的一种特指,在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专业教师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开发、建设、实施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课题组在北京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

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具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开发建设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实施能力、岗位技术操作和指导能力、行业企业研究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对应职业岗位技师双重资格,能够胜任专业教学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

本课题组提出的中职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是指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背景下,依据烹饪专业课程建设实施的全新理念和教师专业化培养理论,以培养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具备完整能力结构的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为目标,以多元化的培养主体、多元化的培养内容与途径、多元化的培养评价为基本特征,具有较为稳定运行机制的一套教师培养模式。 


“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示意图

 

1.指导思想:课题组构建的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总体要求下,促进教师成长。学校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根据总体培养目标和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确定培养对象,建立培养渠道,研究和实践适合教师发展的培养途径,对应“双师型”教师能力评价标准,依据相关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分层达标,不断提升“双师素质”,以保证培养的效果。

2.培养目标

经过系统的培养,烹饪专业教师应成为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需要,具备“四种能力”和“双重资格”的新型“双师型”教师。

1)课程建设能力:是指教师应具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建设所必须的市场调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资源建设能力。

2)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应具备遵循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所要求的课程分析能力、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3)岗位技术能力:是指教师应具备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所必须的生产操作能力和技术指导能力。

4)行业企业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应具备不断深入行业企业提升自我职业素养所必须的专业技术实践创新能力、专业理论研究能力、行业企业调研和管理能力。

5)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和所任教课程对应烹饪工种的中级级以上级别职业资格证书。

3.多元化的培养主体

在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下,教师培养的主体不再仅仅是学校一元化,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行业和企业纳入培养模式中,行业以行业协会活动、行业技能比赛、行业技术服务、行业取证培训等实施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合作企业对来自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岗位生产培训。学校通过细化培训内容和途径,通过统筹安排,充分发挥专业组和教师个人积极性,在融入行业、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极大地分解了培训难度,丰富了培训内容,提升了培训效果。

4.多元化的培养内容和途径

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双维度的,即从教学培养和技术培养两个维度展开,因此在我们的多元培养模式中,培养内容根据课程内容改革对烹饪专业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改过去单一的培养岗位技术能力为多元化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在教学培养维度上的课程建设能力培养和课程教学实施能力培养;在技术培养维度上的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和行业企业实践能力培养。

围绕这四项培养内容,我们在总结自己以往教师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十种培养途径:

绕技术培养内容有六大途径:

1)投拜名师

烹饪行业内部的技术传授目前依然主要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行业内部非常注重门派出身。一名烹饪教师要想真正融入行业,学习到高级技术,融入厨师核心圈子,必须要投拜名师。此技术培养途径是烹饪行业所特有,并且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劲松职高职教名师向军拜鲁菜国宝级大师王义均为师,得到名师指点,再加自己勤学苦练,目前已被中国烹协认定为中国烹饪大师,在业内与烹饪大师屈浩、董震祥、郑绍武等均为同门师兄弟,从而真正融入了行业,确立了自己在行业的影响力。

此途径操作注意项:

①宜选择有一定专业技术天赋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

②拜师对象宜兼顾业内威望和能真正传授技术两方面

③培养对象宜遵循业内规矩处理师徒关系。

④培养对象宜利用师傅的业内威望深度融入行业,以提升自己的行业实践能力。

2)顶岗实践

此途径是指烹饪专业教师以员工身份到餐饮企业参与真正的企业生产实践。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烹饪课程,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有非常熟练的技术,还要非常熟悉企业厨房的完整工作过程。教师顶岗实践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

以劲松职高为例,学校制定了专门的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结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和专门化方向拓展的需要,每学年有计划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短期或中长期的顶岗生产实践。烹饪专业教师先后到建国饭店、仿膳饭庄、丰泽园饭店、国际俱乐部、王府饭店、和平宾馆、大董烤鸭店、同和居饭庄、长城饭店、东方寒舍酒楼、茉莉酒楼、德国工会餐饮连锁酒店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参加2—2年不等的生产实践和学习交流。通过参加生产实践,老师既提高了烹饪技术,又掌握了企业厨房实际工作流程,同时还加强了与行业师傅的沟通,可谓一举三得。

此途径注意事项

①学校应当建立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在时间、人员、待遇、考核等方面形成长效运转机制。

②可与学生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教师既作为学校实习管理教师,同时参与企业的顶岗生产。

③应当选取有一定规模、与学校合作关系良好、管理较为规范的餐饮企业。

④应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需要,为培养对象安排特定的调研任务,在提升技术的同时,培养起行业企业调研能力。

3)考取证书

此途径是指学校有计划的组织烹饪专业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考取烹饪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其他业内有影响力的水平资格认定证书。具备烹饪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是成为双师型教师必要条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是教师岗位技术能力训练提升重要途径,而职业资格证书本身又是烹饪专业教师技术水平的外在证明。

此途径操作注意事项

①应当由学校统一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取证计划,合理安排取证对象、培训方式、资金支持等事项。

②应当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教师单独制定取证计划,确保逐步提高岗位技术能力。

③应务必将培训作为取得证书的必要环节,以取证促技术提升。

4)参加大赛,不断历练

此途径是指学校鼓励并适时组织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烹饪技能竞赛活动。烹饪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非常多,许多经典赛事已经成为厨师成才成名的重要舞台,也成为业内技术交流展示的良好平台,教师参赛可以检验教师真实的烹饪技能水平,找出与餐饮市场和餐饮企业在技术技能上的的差距,加强与同行的切磋沟通,以提高岗位技术能力。而指导学生参加大赛可以很好的培养教师的技术指导能力。

此途径操作注意事项

①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行业技能比赛。

②应尽量选择含金量高、覆盖面广,有一定权威性的技术比赛

③应重视比赛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邀请行业大师进行指导,以迅速提升自身专业技术能力。

④应利用参加比赛的机会,广泛结识业内专家和同行,广泛地学习交流,以提升培养对象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

5)技术服务

此培养途径是指学校、烹饪教师个人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获取参与餐饮技术有关的社会服务活动机会,让培养对象通过为行业、社会提供烹饪技术服务锻炼提升自身的岗位技术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劲松职业高中在实践中在此方面进行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如向军老师、牛京刚老师、郑革老师、侯德成老师在多项行业大赛中担任评委,在职业技能鉴定中担任考评员。向军、牛京刚还在北京电视台《食全食美》栏目担任大厨。这些技术服务活动都为他们的技术成长和提升行业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培养途径操作注意事项

①应当以个人联系技术服务项目为主。不适合统筹安排。

②学校应为教师参加行业技术服务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并将技术服务列入专业教师考核项目中,鼓励教师在行业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③学校应建立一套教师参加技术服务活动的备案审批存档流程。将此项培训途径列入双师培养的统筹管理中。

6)行业兼职

此项途径是指学校以单位名义并支持协助专业教师以个人身份加入了中国烹饪协会、省一级烹饪协会以及各类权威性的行业协会。通过在行业协会兼职,为老师搭建与行业沟通的平台,有机会参与行业的相关业务活动和技术培训,进而不断提升行业实践能力。

 劲松职业高中是中国烹协会员单位,烹饪骨干教师均为中国烹饪协会会员,中华厨皇会会员,侯德成老师还担任中国烹协西餐烹饪委员会副秘书长。这些行业兼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很好地平台,他们通过行业协会的平台,参与了很多高级别的行业活动,提升了自身的行业实践能力,扩大了在行业的知名度。牛京刚、向军先后被行业协会认定为中国烹饪大师,侯德成也被聘为国家级西餐烹饪专家。他们的成功很好地证明了,积极承担行业兼职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此项途径操作注意事项

 ①学校应划拨专项经费为行业兼职提供资金支持,如缴纳会费、参加行业活动的相关费用。

 ②学校应关注行业协会的相关活动动向,了解协会入会的制度要求。以便集中为教师加入行业协会做好准备。

 ③学校应鼓励教师以个人身份通过个人渠道加入行业协会。将该项目列入专业教师考评项目中。

 围绕教学培养维度有四种培养途径

(1)课程建设培训与实践

此途径是指学校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课程建设项目,系统性培养专业教师按照课改理念开发建设专业课程的能力。

劲松职业高中在培养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方面,紧密结合北京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试验项目,一方面是系统的理论培训,一方面是实施课程改革与建设实践,四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向军《抓炒里脊》和牛京刚《抖手牡丹花的雕刻与盘饰》等课例、范春玥《 捆绑互助式管理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运用》等论文、牛京刚《冷菜---工艺冷盘制作》等讲义都获得了市级一等奖。专业集体申报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改成果获得朝阳区第七届教育教学成果奖。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获得各级各类奖项达237人次。教师获得荣誉的同时,学生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学生11人次在全国首届创意中国菜职高专业组烹饪大赛中获得金奖和特金奖。近三年在北京市专业技能大赛中13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二等奖6人。

此途径操作注意事项

①应以学校层面为主体发起课程建设培训,应将理论学习与课程建设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施整体课程建设项目的方式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②学校应聘请相关领域的课程专家和技术专家参与指导课程建设培训与实践活动。

③学校应建立课程建设的常规管理制度,使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学业务活动中一项常态工作,提供长期稳定的课程建设实践活动,以促进教师相关能力提升。

2)资源建设培训与实践

此项途径是指通过组织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理论、技巧的培训和实践,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教学资源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重要。劲松职业高中在实施课程资源建设培训与实践方面采取与具体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项目,培训教师校本教材开发能力。结合示范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培训教师数字化资源的开发能力,均取得良好效果。

此途径操作注意事项

①应注重相关理论的学习

②资源建设实践应采取团队合作方式,在合作中提升培养对象能力

3)教学设计培训与实践、教学方法培训与实践

这两个途径都是在学校内部,在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通过理论学习、交流研讨、竞赛评比能方式系统培训教师的课程分析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与评价能力。

途径实施注意事项

①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培训应遵循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②应将培训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③应采取个人自我学习和集中培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5.多元化的培养评价

1)多元的评价标准

本课题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

 ①“标准”的制定填补了烹饪“双师”评价的空白

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到职教领域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说法不一,有双证说、双能(双素质)”说、双职称说、双层次说、双来源说等。经过专家的指导,我们加强了对“双师型”教师概念和内涵的研究,特别是对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研究,我们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能讲会做”,了解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方法,既是技能操作的高手,又是熟知行业标准的高手,会设计教学,知道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并且能引领学生解决问题。但研究领域没有一个对于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具体评价标准。课题组成员经过不断学习、研究、讨论,结合餐饮行业及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烹饪教师特点,制定了《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填补了此方面研究的空白,为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和培养提供了依据和标准。具体来说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②“标准”拓宽了“双师”内涵

通过理论学习,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对“双师”内涵的培养不够深入,教学能力的培养多停留在教学与研究层面,课程建设层面比较弱;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侧重技能锻炼,而对行业、岗位要求、标准的研究存在不足,难以满足新时期新课程改革对“双师”素质的要求。我们制定的“标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从课程建设能力专业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行业企业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拓宽了“双师”的内涵。

③细化了评价指标

“能力评价标准”中共有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细化了评价内容。例如专业教学能力包括:课程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4个二级指标下又包含11个三级指标,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行业企业实践能力包括餐饮企业实践能力、行业研究能力、行业实践能力,3个二级指标下又包含7个三级指标:岗位实践能力、行业调研能力、专业研究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技能竞赛评判能力、职业鉴定考评能力、行业协会或组织管理能力,鼓励教师走进企业,融入行业,符合新时期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多元发展需求。

④ 明确了“双师”层次

以往“双师型”教师评价一般 用“是”与“不是”评价,新制定的“评价标准”中将“双师型”教师分为三个等级:合格、良好、优秀,利于形成激励机制,也可以更好地衡量一个学校的“双师”水平。

2)多元的评价主体

在多元培养模式下,培养效果评价的主体具有多元特点,首先学校层面,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培养评价体系,从培训的态度、培训的数量、培训的项目、培训的效果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培养进行评价。同时,本模式还将企业评价和教师个人评价纳入评价体系,在顶岗实践类培训项目中,对于教师的培训效果以企业的评价为主。所有大型的集中的培训活动,均进行教师自我评价,通过填写教师培训活动自评表,实现对培训活动的自我总结反思。

6.运行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双师型教师多元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保障制度,为培养模式运转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在运行保障机制方面劲松职业高中先后建立了《烹饪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规定》《烹饪专业教师考证及参加行业比赛相关要求及管理办法 》 《烹饪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考核管理办法》,有效的确保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多元培养模式是根据专业教师的需求特点为导向来设计的一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教师的需要与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的多种培养方式的综合运用、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及实效性。

(三)制定并实施了培养方案,行动研究创新了课题研究的模式

根据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烹饪专业教师现状,培养方案确定了“建设一支拥有双师结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据培养目标及教师个人成长目标,制定分层次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与学校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是一个可操作的行动方案,确保了行动研究的实效性。

1.与学校教研紧密结合。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课题组成员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果。共推出6个优秀课例,2个获得一等奖,1个获得二等奖;8篇论文获奖,4篇发表。与教研的结合为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改革实践空间。

2.与北京市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结合。“十二五”期间,我校再次被认定为北京市烹饪教师培训基地校;2011年,烹饪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创新团队,向军老师被评为北京市职教名师,牛京刚老师被评为北京市专业带头人,这些项目都有专项资金支持,并制定了实施方案与任务书,目前正在有序推进;马岩老师受益于企业实践计划,在玉林烤鸭店完成了为期半年的企业实践,宗辉、成晓春老师受益于出国培养计划,9月份到德国进行一个月的技术培训。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为我校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发展搭建了平台。

3.与国家示范校烹饪重点专业建设的结合。本课题研究内容是示范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专业建设的任务将大大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在建设过程中,烹饪专业完善了“职业体验式”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了专业课程体系,编写了10本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其中5本获奖,2本出版。我校还成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中餐烹饪专业网络课程建设共建共享计划》课题的组长校,带领全国的烹饪骨干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完成了大部分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我校烹饪专业教师独立完成了《面点》课程全部文字脚本的撰写和操作视频的拍摄。并示范校的平台为提升教师的专业建设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长期以来,我校与143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广泛而深入。国际合作一直是我校的优势与特色,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与德国、英国、法国、芬兰、韩国等20多个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国际合作。2011年,马岩老师代表学校到芬兰赫尔辛基进行学习交流。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为专业教师技能的培训、行业的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师的行动研究与学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紧密相连,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与途径、多方面的支持与推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行动研究的实效性。

(四)典型案例具有借鉴性和可推广性

我们研究的案例是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案例,但它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案例简析”,寻找共性,梳理、提炼出学校30年来 “双师”培养的多元途径。并从学校培养和教师成长两个视角进行研究,突出“双师”培养的“多元性”。除此之外,我们的案例还具有以下特点:

1.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拥有良好基础和宝贵经验。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借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力量,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定期进行指导和评价。通过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换到企业实践制度,保证他们在至少每年1个月的实践中随时掌握最前沿的市场信息、行业信息,把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有机运用到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去。在实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之后,近几年,学校又进一步确定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打造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教师队伍”的更高目标。学校派遣专业课教师出国学习、交流、培训、讲学。烹饪专业作为学校主干专业,全部专业课教师多次被选派到国外,实地感受国外职业教育最新的教学理念。几年来,教师们把这种教学理念引入自己的课堂,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推出了多元选择课程模式、模拟仿真教学模式,编写了专业系列校本教材,培养了一支名优教师团队,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总结非常有价值,代表了烹饪教师的较高水平,体现了多元的培养方式,因此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案例具有借鉴性和可推广性

案例作为研究成果形式之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在已有的良好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的智慧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提升,作为故事,可读性强;作为经验,具有借鉴性和推广性。

六、思考与展望

由于课题研究仅有一年时间,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繁重,因此在研究中抓核心与重点问题,有所突破,但很多细节有值得探讨的地方。例如我们制定了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总体培养方案,但适合每个人发展的方案还有待深入研究。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开展,有很多新的理念如何融在教师的多元发展理念中,如何深化与创新,跟上企业和时代的发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七、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2.李梦卿.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5

3.吴厚林.“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J].广西:高教论坛.2004年第6

4.陈新文.国外高职教育教师专业以及其启示.南昌:职教论坛.20059

5.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6.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6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