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选摘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2013416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成果总结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基于北京市规划办“十一五”重点课题《校企互动培养中职生职业能力的机制研究》上的拓展和深化。其构思是从研究和解决教育与产业的困惑为切入点,以构建校企互动合作的运行机制为突破口,以分析学校与企业的困惑为着力点。对学校与企业日益突显的矛盾进行了深入剖析。

矛盾之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长期存在并日渐突出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对教育而言);学与用分离(对学生而言);以学科、课堂为中心导向的教与学脱节(对教学过程而言)”;黑板上种花,讲台上炒菜的教学方式不可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而现实角度来说职业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学生就业,为企业提供可用之材”

矛盾之二:职校生毕业与企业的就业需求不对接

长期以来,一头是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将毕业生送出校门,而另一头是企业被“技工荒”所困扰,中职生毕业初期大部分找到了工作,但长远来看,许多职校生要么因专业不对口、所学非所用而离开当初的工作岗位,要么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达不到岗位的要求,不能胜任工作而被迫离岗,毕业与就业需求产生极大的矛盾。

矛盾之三:学校办学与企业用人相脱节

就中职而言,由于是教育办学缺少对企业的深入了解,使学校办学处于半封闭状态。而用人单位与学校因为处在两个不同的系统,无法将自己的需求传递给对方,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设置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实际需要相脱节。

矛盾之四:学校的内在需求与企业的投入惰性相矛盾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避免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借助于企业的资源促成学生掌握应用技能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内在需求。而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金是有限的,企业参与合作办学不仅需要投入设备等相关资源,还要解决实习生工资、工伤保险等问题,在校企合作的诸多调查中,对企业的激励政策无法得到落实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所以企业所具有的降低成本、减少收益的投资惰性与学校的内在需求相矛盾。

二、基本问题

(一)、核心概念

校企合作:一般意义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领域进行的合作。本研究是指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以学校和企业合作为核心,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育过程。

人才培养机制:机制一般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人才培养机制指职业院校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与运行方式。

(二)、基本假设

校企合作的根本问题是校企双方找到彼此利益的契合点,建立一种良性、稳定、可持续的互动状态。职业院校要在遵循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框架,以该框架中的成员组织发挥其各自的作用为基本点,为突破技能型人才培养瓶颈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理论框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三方合作进行“校企互动合作” 的机制创新。其三方各自发挥的作用如下:

1.政府引导校企合作一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构建一套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保障体系。二是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主管企业联络行业政府主管部门作用,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合作的桥梁。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中介机构。相关部门对设立此类机构以及中介费用负担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以扶持为校企合作服务机构的成长。四是利用政府平台支持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从民生的角度来关注校企合作,整体推动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人力资源的统筹。

2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校企合作一是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和相关管理制度。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基金,奖励为校企合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三是发挥职业教育信息平台的作用。四是建立集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工生产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五是借助高职院校资源,加强区域行业企业、中职校的合作。

3.学校规范并提升校企合作一是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二是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三是确保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管理机制的落实。四是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五是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六是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模式和途径。

三、研究方案设计

(一) 把握研究的基本点

强调“校企合作”、“机制”。重在抓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难点问题。机制建设对职业教育突破技能型人才培养瓶颈具有实际价值和重要意义。

(三)明确研究思路

1.以调查研究进行个案分析为基础,找出关键问题、研究可行的对策;

2.以深化合作、促进互动、拓宽领域、重点突破为目的,边研究、边落实;

3.以逐步建立政府、教委、学校层面共同推动合作机制的运行为落脚点。

(四)确定研究内容

1.学校对校企合作、互动的需求与厚望;

2.企业在发展中与教育机构合作的需求和愿望;

3.学校与企业可开拓的合作空间;

4.构建校企互动机制的实践探索;

5.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分析。

6.提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基本对策  

四、研究过程

(一) 组织课题研究方法培训

2007年到2008年间,总课题组共组织各类培训13次,主要围绕以课题研究方法培训、课题组成员间的研讨、专家指导、经验交流为主要研究活动。

(二)组织研讨会、现场会

总课题组先后组织研讨会、现场会共计6次,2008110在蟹岛举办的“校企互动专业建设研讨会”;2008年年底在劲松职业高中组织的校企合作提高实训基地教学效益研讨会;求实职业学校于200838举办的校企互动课改研讨会等,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研讨是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标志。

(三)设计调查表,开展调研活动

为保证研究工作的科学、有序与规范性,总课题组设计并组织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全市19所、朝阳区8所职业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的运行机制、主要问题及成因等,该问卷主要从学校角度考虑合作中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策略。同时对朝阳区各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用人企业的问卷,主要了解各企业在运行模式、合作意识、参与广度与深度等问题的调查,此项调研主要侧重企业层面,从企业角度考察合作中的主要问题与基本策略。

此外,各子课题组根据课题要求和研究内容的需要,开展了不同程度的问卷调查、企业访谈、企业家座谈等,八个子课题都分别提供了详实的调研报告

(四) 总结研究成果

结题阶段,课题组对研究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出能够指导实践的方法和成熟经验。具体过程如下。

1.举办课题结题培训与交流

2.指导子课题结题

3.组织总课题结题

五、研究成果概述

(一)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从调查问卷、访谈学校的信息来看:几年来,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工作越来越重视,从初期的输送毕业生到现在的合作开发课程,多数学校已经做到了:

1.各专业都与行业、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有了企业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对专业发展出谋献策;

2.学校依靠与企业的合作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推荐就业以及仿真模拟实训设施设备的建设;

3.学校在开发新专业的论证和实训基地投入论证中加大了企业专业人员参与的力度;

4.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专业建设的需求,在互动合作形式、共建共管模式、互利双赢模式以及独特联系方式等诸多方面有了自己的特色,得到了学生、企业的认可。

(二)积极拓宽校企合作的运行空间

1.校企互动合作,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建设;

2.借助校企互动创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成长的外部环境;

3.在企业参与下,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4.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针对岗位能力的应用型教材;

5.借助企业,探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实训教学;

6.引进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7.完善社会化(以企业为主)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8.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和管理效益;

9.建立了校企合作的人才供需的长效机制。

(三)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明显提升

1.从被动选择到主动参与培养

校企双方的全程合作,企业对人才成长给予直接关注,使学校教育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是企业重视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2.从接受学校教育的结果到关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

企业与学校的深入合作实际上解决的就是要什么人,怎么选到合适、理想的人才问题,所以,企业会通过加强与学校紧密合作,在目标、过程和质量环节上有一定的话语权。

3.从安排学生实习到校企共管共教

随着教育部提出三年制的职业学校须安排一年顶岗实习的要求以来,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就从实习、招聘一体化,变为校内教育的延伸,即学生的综合实训。

4,从职业教育的局部参与到全程参与

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学校通过向企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来展示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借助企业的力量确保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稳定与提高。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合作从企业方面获得设备和师资的支持。

(四)挖掘出许多可供深化的校企合作领域

1.建立校企合作、互信、互利的长效机制

首要的是打开合作领域,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学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校逐步认识到:要坚持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的合作办学,从培养方式和就业方式入手。稳定的关系需要双方互信的基础,在双方认可的前提下确立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合作协议,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至于合作的形式有:企业委培式(企业委托学校培养人才),订单式(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吸纳学校毕业生),融合式(行业从招生到录用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共同制订教学大纲、重新开发、组织课程、优化育人模式),还有集团式(以集团的形式把企业、学校协调在一起,由政府出面,统筹一个地区或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统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2.进一步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桥梁作用

各校不断完善行业企业参与的指导委员会,并以加强校企合作为核心。稳定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作为一个合作机构,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信息及可行的建议,同时,也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了实质性的合作。在培养模式方面,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和确定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和企业的需求设置教学班,把提升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岗位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作为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

3.推进行业、企业全面参与的“工学结合”式的人才培养

在教学组织方面,为使教学适合学生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学校按照立足现实、因材施教、系统培养、提升能力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和应用为目的,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上强调理论和实训一体化,以现场实践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组织研讨分析,共同探索解决办法,以剖析实际案例为课题,使学生直接获得经验和教训。在课程学习中,还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承担企业派发的外包任务,真实体验和参与生产。在“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之下,校企双方达成一致,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

4.企业发挥实践一方的作用,学校将顶岗实习作为教学的延续

企业参与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共同的培养人才模式。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落实生产实践的那部分培养任务。

(五)理性分析校企互动合作的内在动力

“校企合作”的动因来自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需要和共赢。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动力来自六个方面:(见下图) 

 


 

 

六、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1.逐步建立学校、教委、政府共同推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2010年正值课题立项的第四个年头,朝阳区政府、区教委已把此项内容列入工作日程,由区政府牵头建立了朝阳区职业教育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并将“通过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职教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的保障,鼓励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等内容纳入朝阳区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2.校企合作互动促进了长效机制的形成

教育行政及教研部门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建立了定期组织校际经验交流、校企互动论坛等制度,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展示校企合作的教学过程,提升了双方互信与合作效益。学校建立了企业进一步了解学校,学校深入到企业的互动关系,互通的信息平台使双方明确了共同利益的结合点。

3.工学结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

校企互动机制的建立使学校参照行业企业标准,根据课程需要,按照企业工作任务确定实践教学,按照学习项目确定实训内容,把模拟企业环境和企业式管理作为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场所,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融于一体,从而实现了工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4.企业实践带动了“双师型”队伍的成长

校企合作互动解决了资源不足、教师短缺的问题,优化了培养专业教师的外部环境。教师面对教学内容的动态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考核评价的多元化挑战,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与用人标准,了解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和业务,从而带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成长。

5.岗位能力提升了评价教与学的客观性水平

深入的校企合作,引导学生和教师真正走出旧有的学科教学模式。对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进行的改革,以岗位能力为检验标准,突出了对学生真才实学的考证。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深受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现代教育报题为“校企紧密携手 实现双方共赢”为代表等多家报刊的专题报导。

 

 

                        

 

 



耿洁 工学结合的概念与模式框架,[J] 职教管理动态,20063

耿洁 工学结合的概念与模式框架,[J] 职教管理动态,20063

 朝阳区“十二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草案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