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

职业教育课程融入产业文化的思考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荀莉 

 

  要:产业文化育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国外发达国家注重在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学中全面渗透产业文化的精神和要求,与此相比,我国这方面发展还相对滞后。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产业文化素养的文化目标,不仅需要提升对产业文化育人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以课程为主要载体,在体制机制和发展策略上加强产业文化育人的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文化   课程

 

 

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体系构建中产业文化无疑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要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产业文化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产业文化育人成为当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什么是产业文化

    笔者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研究与实验》课题对此做出了界定。产业文化,亦即工业文化,是指工业化生产方式下萌生和发展的,由产业精神、经营哲学、价值观、制度、行为模式、组织和品牌形象等元素构成的物质和精神互为整合的生产性文化系统。它是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工作方式的积淀与升华,工业化社会文化的重要亚文化,其上位文化是社会文化,下位文化是行业文化乃至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和工作文化。

从内涵来看,产业文化主要包括先进工作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行业企业文化、现代生产服务管理方式、及行业群体行为规范和法规政策舆论环境等四个方面。不同维度内容包括: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以及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快速工业化背景下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所需要的社会意识与行为规范;国际化日益发展形势下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产业文化载体是指以各种物化的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产业文化的媒介体和传播工具,它是产业文化得以形成与扩散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职业教育教育过程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是一个进入专业领域的社会化过程,即学习相关内容、技能和对于专门角色的内化认同的过程,而实质上存在着某种工作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贯彻,是一个价值选择、价值生长及价值实现的适应过程[i],这也正是产业文化育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是职业教育要实现的文化目标之一。课程是教育的心脏,课程设置最能体现教育目标的中心,也是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的最重要载体。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无论从适应经济发展还是适应劳动市场对学习者的要求出发,都需要对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产业文化育人做出积极回应,将鲜明的产业文化特色和丰富的产业文化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二、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产业文化因素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发达国家基于对社会变化形势的判断和在本国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只为适应高技术提供所需要的智力条件,还应提供技术应用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在作为方法的科学技术与作为人类活动与行动目的的价值观之间建立平衡,这也是职业教育承载的传承创新产业文化的使命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件也指出,职业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知识传播和技能培训,在现代全球化环境下一起和谐地学习和工作,人际关系、合作、团队精神等价值观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职业教育需要把负责任的公民的价值观和标准,渗透到通用能力、职业道德、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中去[ii]。因此,将产业文化精神和内涵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

目前,英、德、美、日、澳等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步入后现代化工业社会阶段,现代产业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都已经相当成熟,注重产业文化发展并且融入到相应的教育体系中是其一大特点。这些国家都具有职业教育融入产业文化的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在专业标准或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中都自然而然地融合了产业文化精神和内容。限于掌握的资料和研究的专业范围,本文仅以德国职业教育为主要代表分析制造业类专业中一些突出的产业文化因素,以英国职业教育为例分析护理和餐饮两个有代表性的服务业类专业课程中的产业文化因素。

(一)制造业类专业课程中的产业文化因素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既有保障政府、行会和工会紧密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更有紧密合作的深厚文化传统,各利益攸关方对于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和如何培养具有较高共识。德国职业教育除了对技术技能有高标准严要求外,对于学习者的产业文化素养也同样重视,充分体现了制造业强国深厚的工业文化积淀。他们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时间意识,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规范教育,注重健康安全环保理念、团队精神和与人沟通合作等素质的培养[iii],这些要求都被写入了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条例中。如机械类职业的教育培训条例中,明确写明了劳动和工资权利、企业组织结构、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环保;业务和技术交流、工作计划组织、效果评估、质量分析、设备的安全性鉴别等产业文化要求。另外,课程中也融入了产业文化内容,尤其在技师类培养课程中这种特征更为突出。以德国造纸业工人培训中心造纸高级技师的课程为例,其课程内容包括专业实践、专业理论、职业劳动教育、企业管理和企业组织、劳动环境法等模块,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还是课程考核,都体现出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对接的内涵。[iv]在实习实训环节上,德国职业教育也注重产业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如在学校实训室布置各种规范化操作示范图板、安全健康环保标牌等;通过系统深入的企业实习,使学生在全真的工作环境中熟悉实际生产组织流程、理解岗位职责和感受企业文化,逐步实现能力素质和职业素质的统一发展。

在澳大利亚,由行业开发国家认可的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包是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开发课程的标准和依据。培训包中能力标准规定了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包括从事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以能力单元的形式出现的,包括核心单元和选修单元。每个能力单元指向一项独立的工作要求,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所需要的工作价值观与态度以及职业健康和安全等产业文化素养要求。其中有关职业安全的要求体现在几乎所有职业培训包能力标准中,煤矿业培训标准尤其突出。如煤矿业培训包(代码MNC04)中所有岗位资格对应的能力单元中,都有与安全、行业规范有的内容,并都列入核心单元。而且,不同级别职业资格对应的“安全要求”随着职业资格级别提高而有所提升,如地表煤矿操作的二级证书要求是“安全工作”、“遵守矿区的工作系统/程序”,三级证书要求是 “进行安全和健康调查”,四级文凭技师的要求是“检查和维护矿山安全”、“实施矿山职业保健和安全计划”,[v]显示了对不同级别的地表煤矿操作人员安全素养的梯度要求。另外,每个职业资格要培养的就业能力(即“关键能力”)也包括对工作场所文化和工作价值观的要求,如电子通信培训包(代码UEE07)中指出要了解并遵守电子技术行业标准和要求。[vi] 

 

在英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行业技能委员会、资格与课程委员会和颁证机构在国家职业标准制订、课程体系建设和内容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业技能委员会负责开发职业标准(NOS),职业教育课程由国家认可的考试认证机构完成。国家职业标准界定了执行职业角色和功能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了有关产业文化素养的内容和要求。如有关“轻型汽车维修及修复”的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了“NOS G1在汽车环境中促进工作场所管理”、“NOS G2 在汽车环境中降低健康和安全的风险”和“NOS G3在汽车环境中维持良好工作关系”的有关产业文化素养要求[vii]。英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的,职业标准中的产业文化素养要求会在课程中以学习结果的形式体现出来。如《轻型汽车维修及修复原理SCQF5级文凭》课程围绕上文提到的“轻型汽车维修及修复”国家职业标准中的产业文化内容,开发了多个学习单元,如“在汽车环境中的健康、安全和良好的内务管理技能”、“在汽车工作环境中支持工作角色”和“汽车安全和法律要求”。“汽车安全和法律要求” 学习单元的具体学习结果包括:了解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对数据保护的法律要求;了解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对健康安全的法律要求和职场要求;了解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对雇佣的法律要求;了解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对产品服务供应和销售的法律要求。可以看出,有关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中都体现了产业文化素养的要求和内容。

 

 

(二)服务业类专业课程中的产业文化因素

护理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一门职业,对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有着更高的要求。在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框架标准(相当于专业教学标准)中职业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由英国护士和助产士委员会发布的注册护士教育标准共设计了四个维度,即职业价值观(professional values),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护士实践与决策,以及领导力、管理与团队合作能力。其中护理文化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中,它是对护理职业的价值观、态度、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标准共提出了9条通用职业价值观,具体如表1所示。这些内容分别涉及了法规意识、关怀与尊重、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学习能力、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有关护理行业文化素养的内容。这些要求适用于护理四个专业方向,即成人护理、精神健康护理、学习障碍护理和儿童护理;同时针对每个专业方向还有细化的职业价值观要求。如除要求遵守第一条通用价值观,成人护理和精神健康护理两个方向还要求必须理解和运用适应于所有服务对象的现行法律法规,并特别注意保护那些易受伤害人群,即有复杂性需求的老龄人、认知功能障碍者、慢性病患者和临终者;针对第三条通用价值观,学习障碍护理方向还要求必须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专业护理,并能适时采取独立护理服务以维护服务对象的尊严和人权。

 

英国餐饮职业教育教材也体现了丰富的产业文化元素。以餐饮核心课程的教材《餐饮理论》(相当于我国高职层次)一书[ix]为例,可以更具体地看到其中有关产业文化的内容,涵盖了多个层面的餐饮行业文化,见表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初步分析,可以得出几点判断:一是产业文化渗透到了专业教材中,而不一定是单独设课;二是餐饮行业文化内涵丰富,包括了餐饮行业发展历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餐饮业发展、影响餐饮业发展的国家民族文化因素等内容;三是对有关健康与安全、食品卫生法等给予了相当重视,不仅所占篇幅比例较大(约15%),而且从正反两方面分别进行了法规说明和事故展示。

 

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强国也非常重视劳动者的产业文化素养。如日本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变革中也将着眼点放到开展具有丰富人性的职业人培育,要求充实承当社会责任的职业人的规范意识与伦理观培育的内容,在各大类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具有解决福祉[x]相关专业的伦理观”的要求,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加入了环境、能源、食品安全、信息伦理及安全管理等内容。[xi]

 

三、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中融入产业文化的发展情况

(一)回顾过去

相对于悠久的农业社会发展史,我国工业化发展历史较短暂,同时受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无论是产业文化的底蕴还是产业文化的社会氛围都显得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职业教育开放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入。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开展了大量多边合作,与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了双边合作,在专业和课程教学领域借鉴了不少有益经验。但总体来看,这些国际合作比较侧重于体制、机制、策略和方法层面,更多地借鉴了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而从产业文化和价值观教育层面的思考比较少,对于其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中所强调的工作价值观、工作规范、职业道德等有所忽略,所以未能有效吸收这方面的国际经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一情况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较多地强调技能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而产业文化要素的融入则十分薄弱,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教学大纲的培养规格中,岗位能力要求往往条目多且描述具体,而产业文化素质条目少且描述笼统;二是课程内容中,相应职业价值观、服务质量、责任安全、节能环保和行业法规等产业文化内容较为单薄;三是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文化没有突出呈现,如行业发展概况、代表性企业文化等内容较为少见,总体看缺乏系统性,并且多数列为选修课甚至讲座,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

通过对近20年全国、地方和行业类部分专业大纲与课程标准中有关产业文化课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发现部分专业教学大纲中出现了有关产业文化内容,不过仅涉及产业文化某一方面,形式多为选修课,没有明确的课程标准。(见表3)在现行教育部发布83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001年)中,多数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规定有关产业文化素养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通过文化基础课开设的《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与指导》更多是通用的社会法规、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规范,不涉及与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行为规范。只有个别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出现了与产业文化相关的内容,如表3所示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专业课中开设了《行业法规》、《环保概论》等与本专业产业文化相关的内容。随着我们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这一状况开始得到改善,产业文化教育的内容逐渐有所体现和加强,如“职业院校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部分专业教学大纲、上海等地开发的地区专业教学大纲、行业编写的专业教学标准中都逐步出现了产业文化教育的部分内容。

 

(二)新的进展

进入“十二五”时期,在中央文化强国战略指导下下,职业教育领域对产业文化育人认识和实践初见端倪,产业文化素质要求逐渐进入有关政策文件,产业文化育人实践开始走进职业教育课程并初见成效。

有关政策文件中出现了对产业文化育人的要求。今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和“在职业院校推动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提出要“促进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2]9号)中提出“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推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另外,对学生的产业文化素质要求写入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文件提出要“努力满足行业科技进步、劳动组织优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和产业文化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并在专业标准编写框架中明确要求人才规格中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

在实践层面,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多种产业文化育人融入方式。

一是在专业课程标准中增加相关产业文化素养要求。2011年交通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汽车运输类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产业文化素养要求,具体为:在人才规格的知识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汽车发展是和汽车分类;熟悉汽车服务企业机构设置、岗位职责和员工自我管理知识;在职业素养方面提出有规范的仪表和礼仪,遵守职业道德;以及有自觉的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针对这些要求设计了一门《汽车文化》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汽车行业发展历程和相关知识,增加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是课程教材中融入产业文化元素。以北京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开发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呼叫服务技能方向系列教材为例,学校针对学生融入呼叫服务企业比较困难的情况,通过分析研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即在课程中传递富有朝气的行业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和服务行业需要的工作方式,从而形成主流工作价值观。学校通过国内外行业调研和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并结合我国国情,联合行业专家和教学专家开发了一套专业教材。这套教材不仅注重技能、知识内容的选择,还注重信息服务业的文化融入,加入了行业发展史、行业特点、企业文化、法律法规知识等内容。

三是开发读本进行产业文化教育。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强化航运企业文化教育为主线,在对 “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航运企业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抓住航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开发了《航运企业与航海职业文化》教材,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航海精神文化,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编写综合性产业文化读物也是普及产业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产业文化读本》[xii]是为职业院校编写的一本介绍若干典型行业文化的读物,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产业的简要发展历程、先进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该行业岗位分布和就业情况,以及优秀企业和典型人物所反映出来的各个行业文化精神。课题学校的教学试验表明,这些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扩大其产业文化视野,形成职业兴趣,树立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自尊;也可以帮助他们合理选择学业方向和规划职业生涯,提高个人的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

四是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工作价值观作为产业文化的核心,在产业文化育人中具有重要地位。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中心(UNEVOC)主持编写的《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和工作的价值观》一书[xiii],其中提出的尊重劳动和尊重劳动者两个基础价值观和八个核心工作价值观,启发了许多职业院校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的探索实践。在借鉴该书生动的模块式原型课程和实用的四步循环教学方法基础上,20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了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工作价值观教育实验,开发了校本课程与教材,并形成了多种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xiv]

 

四、思考与建议

产业文化育人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又是转型期职业教育面对的重要任务,这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显得更加迫切。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提升对产业文化育人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在体制机制和发展策略上加强产业文化育人的探索。

1. 要提升对职业教育中产业文化育人重要性的认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针对工业化转型中的职业教育问题,指出:工业的转型与发展需要一种教育,使工人了解他们职业的科学和社会基础,以及他们职业的意义。[xv]这与我国现阶段工业化转型期强调产业文化育人的时代需求十分相似。由于学习者专业社会化过程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会涉及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养成,这些变化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文化冲突和情感反应。职业教育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诉求,需要在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产业文化育人内容,帮助他们跨越专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门槛,缩小学校世界和工作世界之间的文化鸿沟。因此,职业教育发展不仅要有职业能力目标,也应该包含产业文化目标。

 

2. 要将职业教育课程作为传承产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也是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重要途径与载体职业教育课程对产业文化素养的关注应该从文化作为修养、阶级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转向对产业文化作为工作价值、行为规范与制度精神等整体文化的价值判断,这正是产业文化进入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同时,这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中要体现的产业文化素养内涵所在。要在课程中落实产业文化素养这一文化目标,可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来认识,知识是掌握有关产业文化认知类的内容,包括产业文化发展史、企业文化、法律法规、行业生产服务管理方式等;能力是培养具有良好工作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践行能力;情感是唤起学生的职业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自尊感和职业自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都可以在课程体系中得到体现,首先可以在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其次可以在核心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中描述出来,最后可以融入相关的教学资源、环境和活动中。

 

3. 要为职业教育课程融入产业文化提供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校企文化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中组织间文化互动与融合,使学校获得更开阔的产业文化新视野,为课程融入产业文化提供大的文化环境,同时提供源源不断的产业文化新质和合作共赢的文化软实力。二是坚持先进性原则。要注意在课程中融入先进的产业文化,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只有先进企业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在课程内容上应注意挖掘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融入共性的和核心的工作价值观,并体现以人为本、绿色、安全、节能和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文化要求。三是师资培训先行。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文化变革自觉性,使他们真正成为产业文化的传播者,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达到整个培养过程中产业文化的有效融入。四是要有国际视野。在全球化环境下,要培养服务于参与国际竞争企业的劳动者,需要继续深入课程领域的改革开放,学习经济发达国家产业文化育人的先进理念,借鉴其在课程中融入产业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并加强有关的研究、交流与合作。

 

 

作者简介:荀莉(1977-),女,山西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编号:GJA104009)成果之一。

 

 



[i]卢元锴. 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同心出版社,201015.

[ii] Lourdes R. Quisumbing and Joy de Leo. Learning To Do: Values for Learning and Working Together in a Globalized World: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ncorporating Values Education i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anila: Asia-Pacific Network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Values Education, 2005:14.

[iii]苏雪梅,张立昌.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特色.文教资料.2009.2.

[iv]叶健蓉.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德国造纸技师培训课程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v] http://training.gov.au/Training/Details/MNC04

[vi] http://training.gov.au/Training/Details/UEE07

[vii]刘育锋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82.

[viii] http://www.nmc-uk.org/Documents/Circulars/2010circulars/NMCcircular07_2010.pdf

[ix] David Foskett,Victor Ceserani,Ronald Kinton.the Theory of Catering.British Meat2008.

[x]日本职业教育职业类科目或专业分为农业、工业、商业、水产、家庭、护理、信息、福祉8大类。

[xi]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370.

[xii]余祖光.产业文化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xiii]奎苏姆宾,利澳主编,余祖光译.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和工作的价值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xiv]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海洋出版社.2010.5

[xv] []约翰•杜威. 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部出版社,20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