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许建强

【内容摘要】 校企文化融合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十分丰富,如何实现校企文化诸多要素的有效对接与融合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课题。作者在吸收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院校企文化融合的建设实践,对职业院校的校企文化融合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文中,从国家现代产业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阐明了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并重点详实地剖析了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对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途径;探索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指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借鉴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2013年,我院开展了与国家级骨干校的建设相配套的,全面加速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将校企文化融合建设向纵深方向推进。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的建设实践,作者对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有了新认识,对建设目标有了新定位,并对校企文化融合途径做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1. 对校企文化融合意义的认识

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质就是在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实现校园文化向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转变。校企文化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从国家产业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

1.1 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

职业教育为产业建设与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就必须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就必须与现代产业体系在制度上相同步,在机制上相对接,在文化上相融合。

因此,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与产业文化相对接,与现代企业先进文化相融合。这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我国是世界经济大国,全国各地拥有众多的国内优秀企业和世界知名企业,它们凝聚了世界各民族的优秀工业文化,具有现代而独特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优良的经济环境和企业资源,丰富的国内外现代企业的优秀文化,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

1.2 是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的教育,是服务产业发展的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教育。职业院校肩负着向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使命,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应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并肩衔接,建立校企共同体联盟,来实现从精神到物质,从理念到行为的全方位的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

作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在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的过程中,吸收、借鉴更多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确立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校企文化融合可有效地提升办学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师资力量,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增强学校的企业服务能力,为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技能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全面融合校企文化,构建校企合作的体系融通的人才培养的共同体,是建立现代教学体系,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1.3 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人才发展战略,推动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文柱。职业教育是在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技能教育。它不仅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素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直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

我国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发展的时期,中国经济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阶段。未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走内涵发展之路,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全面地融合校企文化,建立与现代产业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各地区拥有众多的国内优秀企业和外资优秀企业,它们凝结了世界各民族的优秀工业文化。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讲,校企文化融合就是要将校园文化与世界各民族优秀的工业文化相融合,创新校园文化,建立世界水准的现代教学体系,以培养现代产业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实现人才发展战略,推动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强国梦。

1.4 是建立国际型产业文化育人环境的需要

当前,我国处于由经济发展的活跃时期。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竞争对外开放大大密切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使中国经济日益具有开放型经济的特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职业教育发展应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相同步,主动适应开放型经济特征与国际经济活动特征。积极推进国际产业文化与中国职业教育的接轨,大力开展职业院校与国际型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建设具有国际型产业文化的育人环境,培养能满足国际经济活动及产业化生产的,具有优良的职业素质和和职业技能高端人才。

1.5 是传承创新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校企文化融合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将工业文化乃至民族文化融合在校园文化中。通过开展校企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世界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并在融合中实现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在交流、合作及社会服务中实现文化传播。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

校企文化融合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民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重要途径。校企文化融合有助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高相关人才技术技能水平,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这对于实现民族产业升级,提高民族特色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民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产生积极影响。

2. 校企文化融合的建设目标

校企文化融合的建设总体目标:融合现代企业科学精神、服务理念、管理制度、职业道德和生产技术等先进文化要素,建立与现代企业发展的相同步的,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相衔接的,凝结了企业文化丰富内涵的现代新型校园文化,使得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制度、育人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机制等诸多校园文化要素更加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的人才培养,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成效,强化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校企文化融合的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建设融合现代企业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校园精神文化;

  建设融合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学校制度文化;

  建设融合现代企业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的校园环境文化;

  建设融合现代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教学环境文化;

  建设融合现代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文化。

3. 校企文化融合的建设途径

校企文化融合建设是以高职校园文化为主体,在办学过程中,主动选择、引进、吸收,以及内化企业文化的相关元素,创新、充实从而优化高职校园文化结构,形成文化上的融合与创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建设可分为五个方面,即校企精神文化融合、校企制度文化融合、校企环境文化融合、校企教学与生产文化融合、校企人才培养文化融合,具体途径如下:

3.1 融合现代企业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融入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来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对于传承企业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方面。

  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建设应重点融入企业精神、创新意识、质量观念和效率观念,在形式上可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方面。

  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教风建设应重点融入现代企业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促进优良教风的形成。

  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学风建设应重点融入现代企业的创业精神、责任意识、竞争意识、职业道德和管理要求,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2 融合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建设学校制度文化

  建立与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机制

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企业的参与程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合作探讨,职业院校应转变合作理念,应以校企文化的对接合作为重点,应从企业发展需要和发展战略的角度开展合作探讨,保障合作中校企双方的各自利益,以便建立长效的共赢的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并肩衔接,成立校企共同体联盟,建立与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合作中,学校应注意引进企业的创新精神、发展意识、责任意识、经营理念、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管理模式等现代企业的优秀文化。学校可为企业开发培训教材,为企业培训员工;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工厂生产,鼓励教师开展技术革新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放学校的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资源;采用多元合作方式,引企进校,建立校内公司、工厂,开展校企间的技术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促进生产、教学、科研相互渗透,实现“教产研”一体化。

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自觉主动的参与校企合作。鼓励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学校课程与教学设计,让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学校的实践课教学,接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进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和技术创新,企业还要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并且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

  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教师到企业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建立教师企业实践的考核制度,并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指标,是落实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和改善教师企业实践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是了解企业的文化精神、经营理念、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按企业工作标准和职业素质要求去实施教学、管理教学。借鉴企业达标的管理模式,完善实训车间安全防火制度、实训室使用管理规定、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

建立标准化管理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并制定了标准化工作的一系列表单,做到工作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工作有反馈,工作有评价。

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明确了岗位职责、岗位标准,还明确了工作进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可控性和工作质量。

  建立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具有规范校园秩序,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职业院校直接为企业行业输送人才,其学生管理应凝聚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安全意识、企业管理和企业优秀事迹等文化元素,按企业的规范和管理、要求、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责任意识、踏实作风、吃苦耐劳的品德。例如,学生守则、实训车间的6S管理制度,废物分类处理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等。

  建立就业管理制度

融入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建立就业管理制度,引导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基本的生涯规划,有计划、分重点、分阶段地完善其生涯规划,最终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为准确选择就业方向及就业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建立按照企业用人标准的择优推荐的就业管理制度,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形成良好的就业激励机制。

  建立企业教师兼职制度

建立企业教师兼职制度,鼓励企业技术人员或技师承担教学任务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加强管理、互利互惠、强化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敬业奉献、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懂得教学、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设备管理制度

按照企业标准建立设备报修、维护、检修制度。设备管理采用企业化方式进行,建立了设备使用交接制度、设备使用检查维护制度、设备报修制度、设备维修档案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

  建立物品管理制度

按照企业管理流程建立物品采购、保管和领用制度。工具、仪器和材料等实训物品的采购、领用与发放管理,借鉴企业化运作方式,建立了采购、验货、入库、出库等制度。

  建立校园环境建设制度

建立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的校园环境制度,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的建设之中,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3.3 融合现代企业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建设校园环境文化

可以通过花园、板报、宣传栏、标语、视频、杂志、故事片、讲座及报告等多种形式,宣传企业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先进事迹、专业知识、安全规定、管理制度、操作要领和企业案例等内容,在校园内营造的企业文化氛围,来熏陶学生养成好的职业素质。

3.4 融合现代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建设教学环境文化

教学环境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校内建立真实的企业的学习环境,内容包括设备布局、环境氛围及环境卫生建设。

  实训基地、实训室的工厂化设备布局

要充分借鉴现代大企业的车间的建设标准,建立理念超前、结构布局合理,即具备企业生产功能,又具备教学功能的实训车间。

设备布局要充分借鉴现代大企业的布局,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独立的生产活动为单元进行合理布局,设备、设施均有明确定位,一旦定位不得随意变更,任何不得随意变更位置,若确需变更位置须报设备管理部门审批。

  实训基地、实训室的工厂化环境氛围

工厂化环境氛围是指在地面上划安全线和设备位置线,墙上悬挂的6S管理标语和安全管理规定、在设备上张贴安全操作规程及设备保养规定,宣传栏宣传的质量评比、加工工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环保管理、设备管理、工具耗材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丰富与生产实训有关的各种内容,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

  实训基地、实训室的工厂化环境保护

卫生环境的好坏反映了实训工作质量和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并对安全有重要影响。然而,实训基地作为实训场所人员多,人员流动大,实训活动容易污染环境,要融入企业化的管理要素,建立良好的卫生环境人人有责的管理制度,以确保良好的环境卫生。

废物处理关系到环境保护,也关系到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废物处理国家有专门法规,依法进行废物分类处理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废物处理回收器具的使用应参照企业的环保管理,按指定地点分类摆放并按废物分类处理规定来正确使用。

3.5 建立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园文化蕴含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职业院校必须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学习方法和考核评估等各个环节与企业进行深层次交流合作,建立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理念

在办学理念上,发挥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院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职业素养。

  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以企业岗位群对职业素质、能力、技能的要求为导向,不仅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重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即核心能力的培养,强调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工作计划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汇报沟通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完善“工学结合”制度,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上,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在教学计划上,聘请企业生产人员参与教学和实践,将企业生产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带进课堂,同时也把企业的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内容不断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和先进性,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的教学项目。实现校园课程文化与职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与融合。

  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上,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充分借鉴企业化工作模式和标准,重视理论指导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授课模式。标准授课程序如下:列队点名,检查着装,布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开展安全预想,开展实训教学,学习总结评价,设备擦拭与保养,环保卫生工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教学过程融入企业化元素,学生参与从教学准备到教学结束完整过程。学生参与工具、仪器和材料等实训物品的领用、下料的各项准备工作,使学生熟悉采购、验货、入库、出库等制度及过程;教学设备的使用同样借鉴了企业化运作方式,教学中学生参与设备使用交接、设备使用检查维护、设备报修、设备维修档案工作。教学结束时,学生应对设备进行擦拭、保养和复位,对废物处理进行分类环保处理,做好环境卫生。

  学习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工学结合,将理论学习过程与实训过程一体化,采用分工组的讨论式学习方式,讲究教学实效。学会收集资料、分析信息、制定工作计划、与人沟通、互相协作、核算成本、分类处理废物等核心内容。

  考核评价

在考核评价上,应加强学习过程考核,除考核知识、技能考核外,应注重学生核心能力考核。考核评价应采取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的考核评价应注重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标准相结合,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注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有条件的,应考取发达国家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在考核上,建立校内考核与社会考核相一致的考核评价体系。

4. 结论

校企文化融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服务产业建设的根本途径。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和监控体系,来引导职业院校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各项工作,激励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开展校企文化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校企文化融合职业院校是主导方,职业院校的主动性直接决定了校企文化融合的深度和质量。因此,职业院校应主动深化与企业合作关系,深入开展校企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应转变合作理念,应保证企业方的合作利益,建立企业发展需要的,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共赢合作机制。成立以人才培养为纽带,校企并肩衔接的合作联盟,实现校企多要素间相互衔接,构成协调运行的共同体,推进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建设。

职业院校的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涉及到从精神到物质,从理念到行为的诸多要素。在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中,应将各要素的融合落实到行动中,而不是只落实在宣传上。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提高人才质量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文化建设为重点。

校企文化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的特征,应随着产业发展而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广泛的国际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此,积极推进国际产业文化与中国职业教育的接轨,大力开展职业院校与国际型企业的合作势在必行。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建设具有国际型产业文化的育人环境,培养能满足国际经济活动及产业化生产的,具有优良的职业素质和和职业技能高端人才是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许建强(1965-),男(汉族),北京延庆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副高职称,工学硕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从事汽车专业教学及职业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总课题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R].2012

[2]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Z].教职成[2013]2

[3] 梁 宇,施建明.论基于高职办学的校企文化融合[J].教育学,2012,(2)(下半月A版)

[4]校园文化建设.百度文科baike.baidu.com

[5]许建强.全面融合企业文化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步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