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

文化有趣 文化养“技” —— “点”“面”结合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出自:本站 发布时间:2013-12-11


青岛市教育局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     

内容摘要: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程是中职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教学改革提出的崭新要求。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选取适合中职学生认知、品味、践行的内容,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程,能有效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功效,让中职学生感悟文化有趣,体验文化养“技”,培养中职学生自觉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  人文选修课程  文化有趣   文化养技

[背景]

中职“人文选修课程”的提出,除了反映了课程改革对中职教育教学的新理解和新认识,更深层的诱因是中职学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据对高一中职学生读书情况的调查显示,约9%的学生不读课外书,而阅读经典和文化类书籍的学生比例约占2%。中职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可见一斑。而随着人才立交桥的开通,中职毕业生也有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向。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导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护理专业、金融财会专业等三产类专业的中职学生,普遍对自身的人文素质以及职业素养认同度较高,但对学校教育中人文素养的渗透和培养认同度较低。而旅行社、酒店、商行、医院和银行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中职实习生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更注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吃苦耐劳精神、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职业素养等。人力资源部领导普遍认为中职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对客户、病人、合作伙伴的人文关怀能力比较弱,归因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许多中职毕业生也反映学校课程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文化课”,在调查中占35.8%,而这正是由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中职阶段正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型的时期,人文气息浓厚的课程对其身心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反观中职教育,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味强调“就业导向”的片面性,导致许多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过多倾向于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从一个侧面造成了文化基础课的低标准和人文教育的缺位,也导致中职毕业生职业竞争力和生活幸福感较低。2010223日《工人日报》报道:虽然中职生的就业率高,但整体中职生的生活幸福感很低,可持续发展能量很低。其实有时技能只是一个“敲门砖”,想要在职场登堂入室成为行家里手,更多的需要人文素养的奠基。作为初级技术人员,进入企业后的竞争力往往不再依赖于技能,而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如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等。所谓做小事靠技能,成大事靠综合素质。中职人文教育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学校文化的建设,更主要的是影响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工程可以使城市变大,但文化才能使城市伟大。”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技能可以使中职学生踏上就业之路,但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在就业之路上走得更好更远。因此,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程已经成为中职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对中职教学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  

同时随着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企业对中职生上岗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过去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重视的单一手工技能逐渐被综合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创造创新能力等取而代之。职校毕业生进入企业,不仅要能就业工作——用得上,还需要敬业工作——用得长,更需要乐业工作——用得好。能就业,就需要职业学校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习得一项谋生的技能或技艺。能敬业,就是朱熹说的“主一无适便是敬”,意思就是做一件事就全神贯注地做好一件事,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强化职业道德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懂得职业的神圣。能爱业,就是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获得成功,享受生活,成就人生,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理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既会做事更会做人。所以,中职毕业生就业——敬业——乐业,从一定程度上又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中职教学改革提出的崭新要求。

这两方面的新要求,构成了中职教学改革的新目标,也构成了中职人文选修课程研究开发的大背景。

[认识]

为此,如何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程,如何给中职学生提供滋润心灵的精品课程,成为我们着力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作为21世纪的主人,中职学生同样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中职教育,科学统筹课时计划,在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依托选修课平台,让中职学生在学知识、练技能的同时,还能真切体味意境幽远、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自觉成为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其次,我们意识到:让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在广大中职学生的思想、感情、灵魂和人格中,构建中职学生人文、精神、情感的美好家园,是开发实施人文选修课程应该遵守的原则,中职人文选修课程应该能够全面关照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层面,真正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第三,我们感觉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为中职学生所接受,需要将其内部潜力和外部活力融合起来,将文化资源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将经典内涵和职业需求联系起来。如果只是简单停留在阅读经典的层面,可能很难激发中职学生的阅读期待,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人文选修课程可能成为一块“鸡肋”,难以发挥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人文情怀的作用,更难以企及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经过反复调研,我们达成一种共识,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程,必须充分利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这一既厚重又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内容上,必须注重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联系,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在形式上,用主题板块架构整个课程,各个板块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这样便于学校根据本校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选修内容,自行安排选修时间,自由组合选修板块。

[实践]

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精神财富,通过知识传授、经典赏析、活动践行、环境熏陶等途径,使之内化为中职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本着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站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前,我们从面上切入,从点上深入,选取适合中职学生认知、品味、践行的内容,采用主题板块的形式,先后开发了《中国古典文化寻访》《走近〈论语〉》等人文选修课程,并依托选修平台具体实施。

一、利用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点”“面”结合开发人文选修课程

㈠从面上切入,寻访文化精粹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文化其实是一种生存形式和生活态度。但中职学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文化课基础薄弱,“文化”这一课更是缺失。所以,无论是补习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还是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引领中职学生寻访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化都尤为重要。

为了开发《中国古典文化寻访》这门选修课程,经历长达两年的调研过程,我们掌握了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的第一手资料,坚持从宣扬我国优秀古典文化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取服饰、饮食、建筑、民俗、戏曲、诗词、书画七个主题作为切入点,分成七大板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向学生推介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力求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领略到中国优秀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中国古典文化寻访》课程的每一主题板块,都有六部分组成:“柴扉小扣”——以轻松幽默的案例导入;“回眸远望”——言简意赅地回顾历史;“流光溢彩”——通俗易懂地阐明特征;“经典荟萃”——提纲挈领地推介实例;“含英咀华”——温馨自然地提出建议;“牛刀小试”——知行统一地开展实践。通过本课程的选修学习,让中职学生从感性的角度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与人生有什么关系?感悟汲取优秀古典文化养分对自身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

㈡从点上深入,攀登文化高度

《论语》篇幅不长,却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迈过的一道门槛。“孔子的高度就是民族的高度。”“《论语》是中华民族的圣经。”“不是专门的研究者,而是几乎所有的普通人都能读懂《论语》,都能在《论语》之水中取一瓢饮,且冷暖自知。”①结合山东地域特点,我们最终选定《论语》,作为从点上深入挖掘的文化经典。通过仔细梳理《论语》中适合中职学生成长的内容,引领中职学生走近《论语》。

《走近〈论语〉》在课程结构上,保留了古典文化的韵味,每一章都以《论语》名言命名:“不愤不启”——启发导入本章专题,“学亦乐乎”——阐释讲析本章内容,“默而知之”——收录本章的名句精粹,“一隅三反”——结合《论语》举一反三,“学思相济”——贴近生活拓展延伸。导学案中也以“温故知新”“因材施教”“三人有师”“侃侃訚訚”“斐然成章”“乐在其中”来架构。学生通过选修本课程,既能品读名句、品味经典,又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从立人立业两方面,让学生涵咏经典名句,更好地学会做人做事。

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功效,让中职学生真切体会文化有趣、文化养“技”

㈠感悟文化有趣 

中职学生不爱读书是个普遍现象,一味地抱怨学生无济于事。更何况正如新教育领头人朱永新所说“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应试主义甚嚣尘上,真正的阅读被排挤掉了,大量的学生没有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反而过早地轻视甚至厌恶阅读。”“一个人不爱读书,往往是没有真正读过好书,如果有好书曾经真正感动过他,他一定会爱上读书。”因此我们在开设人文选修课程的时候,针对中职学生的读书基础,坚持从“趣”字出发,在课程内容上,用有趣有味的课程内容将学生引进选修课这片大天地,在教学形式上,打破文化的高深壁垒,突破文言的坚硬外壳,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中国古典文化寻访》一开始就立足于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情趣上做文章。课程的第一板块“柴扉小扣”,紧扣板块主题,选择有趣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一是将学生自然导引到每一主题文化板块的学习,二是让学生在聆听故事和案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如“建筑文化”一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我们就选取了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奉李世民的旨意监修独乐寺的传说和鲁班的故事,引领学生感受中国建筑文化的凝重之美。这样的章节安排,完全打破了传统课程一成不变的严谨体系,没有学科教材知识的罗列和刻板的说教,增强了课程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走近〈论语〉》一改以往《论语》课程往往给人“死记硬背”的印象,在内容选择上,以“贴近中职、立足专业、以人为本”为原则,力求既不降低经典的品位,又富有情趣和实用性,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学生对古文的排斥与距离感,课程以主题式单元的形式切入到生活中去,选取了中职学生普遍关心或者比较困惑的话题:亲子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职场修身等,为学生的生活和就业提供一些启示与帮助,让学生懂得人文选修课程对自身成长的帮助和价值,通过强化课程的实用性来生发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以学生的综合实践贯穿课程实施的始终,通过参观访问、听唱歌曲、课本剧表演、辩论、书法比赛、了解企业文化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趣”中学、在“做”中学。

㈡体验文化养“技”

对中职教育来说,技能是学生谋生的工具,人文素养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技能素养齐成长”,德技双馨才是祖国建设需要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寻访中国古典文化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寻访、认知、品味、践行优秀古典文化精髓润泽心灵,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加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为此在《中国古典文化寻访》的每一章最后,都设计有“牛刀小试”板块。一是紧扣版块主题,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或动口、或动手、或观摩、或演出,促使学生知行统一,实践获真知。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领悟到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化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体悟到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化对于现实生活、对于工作事业、对于人生追求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如“饮食文化”一章,设计了一道实践题:用青岛常见的应季食材,做一道菜肴,做完后给它起一个恰如其分又很有诗意的菜名,然后在父母好友品尝时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评点。如果你是烹饪专业的学生或学校有这种条件,可以在课堂上创编一道菜,注意菜品的美感以及和天时、环境的和谐。像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更重要的是学生将文化熏陶所得运用于专业实践,使其专业技能得以丰富和深化。

宋人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亦有“半部《论语》走天下”之论,可以说《论语》是世界公认的做人治学之大成。《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创业教育等关涉品德、修养以及专业成长的课程资源。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引导学生精习专业的良好素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用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欲速则不达”则可针对某些学生在择业时,只关心当前的薪资待遇,不考虑长远的学习和个人发展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择业观教育。为此,实施《走近〈论语〉》选修课程,就是把《论语》作为载体,找到现代职业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契合处、专业培养目标和古典文化精髓的最优结合点。学生选修本课程,“既能与自己本民族的经典文化对接,又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站得稳、行得正。”③《走近〈论语〉》的每一章都有中职学生的专业典型案例,可以鼓舞激发学生,并帮助学生积累岗位实践经验。每一章都有分享活动,比如我的人生规划、老师在哪里、我能为父母做什么、谁是我的好朋友等等,引发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课程中还为学生设计了导学案,学生可以直接在上面抒写心得,留下学习和思考的痕迹,将来和《论语》一起成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资料。

毋庸置疑,具有文化底蕴的技能人才肯定比纯技能型人才更具有创造力和人文情怀。只有让学生感悟文化有趣、体验文化养“技”,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经典文化和现代专业的嫁接,也必将淬炼出中职学生的文化气韵和专业发展的韶光。

[感悟]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③

中职人文选修课程就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开发并实施的:我们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人文课程资源,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我们立足于满足中职学生个体生命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以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方向;我们立足于服务企业对中职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高道德、精技能、厚人文的建设者为目标。把开发实施中职人文选修课程作为丰富中职学生人文情怀、提升职校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重要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归根到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民进中央副主席蔡达峰也建言“加强人文教育理应成为当今我国教育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发实施人文选修课程,我们深感目前中职阶段的人文选修课程还很不丰富,课程门类较少、课程教材粗陋、课程资源欠缺,特别是中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市一级的精品课程开发研究,大力推广教改实验项目研究,提炼学科文化和课堂文化,以此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素质。我们相信,只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块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资源沃土,就一定能使广大中职学生在民族精神的濡染之下,实现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双提升。我们希望,终有那么一天,每个中职学生,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尽情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幸福地感悟,诗意地栖居。

 

作者简介:刘炜,女,江苏无锡人,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现为青岛市教育局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副主任(兼任语文教研员12年),山东省语文特级教师,青岛市拔尖人才,正高级教师。

参考文献:

①鲍鹏山.一个民族,一个人,一本书.J]语文学习,2010,4期:P66-67

②傅佩荣,郭齐勇,孔祥林.孔子九讲,认识孔子(代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8:P3

③温家宝.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OL2012.3.15.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附件:文化有趣,文化养技——“点”“面”结合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青岛教研室 刘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