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

校企合作,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出自:本站 发布时间:2013-12-11



——中职商科类专业“三阶段式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上海市商业学校      高国兴    周  敏


       【摘要】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产业文化育人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院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突破口。但在实际工作中,产业文化育人开展并非一帆风顺,亟需进一步加强产业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以推进产业文化育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简要阐述了中职商科类专业“三阶段式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与实践,探讨课程体系实验的效果,以及对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构建“产业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三阶段式”;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反思
前言
        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是职业教育界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经济转型时期,党中央就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职业教育要充分认识产业文化育人在职业教育模块中的作用,立足产业文化,做到“文化育人、育人文化、育文化人”,这是我国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院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突破口。所以,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业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的研究,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市商业学校积极领会中央及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从2010年5月开始,结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分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院校建设中的商业企业文化的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对中职商科类专业“三阶段式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中职商科类专业“三阶段式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1.重新凝炼中职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内涵
        商科类职业有别于生产类职业,服务劳动的对象是人,劳动过程是给顾客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服务。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现象:两个服务专业技能不相上下的服务人员在为顾客完成相同服务任务时,往往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局:一位让顾客高兴来满意归,另一位却让同一个顾客高兴来败兴归。产生如此大相径庭的结局,其关键就在于传统的中职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上比较多地关注了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显性需求——专业技能,而忽略了产业文化素养对从业人员的隐形需求——包括服务意识、态度和职业精神等在内的工作价值观、行为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认同,学校对培养目标进行了内涵提升,将“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通识要求写进了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强烈的顾客服务意识、高度的工作自觉性和责任感、擅长人际沟通与应变的职业素养,及相关服务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和基本业务操作能力的基层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为提升学生商业企业职业素养,进行了“三阶段式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2.“三阶段式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课程体系构成

        围绕提升后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要求,“三阶段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和需求,分学年段课程不断递进,每一级都设有配套活动课程,让活动成为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的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提高,形成良好的商业企业职业素养,图示如下:



        具体而言,一年级第一学期:商业文化通识教育——在班会教育课程中普及商业文化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商业文化的认知,认同商业文化的职业工作价值观、行为规范与制度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二年级第二学期:商业企业文化认知体验——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商业企业文化素养教育,同时通过立德教育锻造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养学生高度的工作自觉性和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商业企业顾客服务意识;三年级第二学期:商业企业文化职业生涯实践——在就业顶岗实习技能岗位课程中融入商业企业文化素养教育,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培养,养成学生严格遵守商业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的作风,塑造准商业职业人形象。
        二、“三段式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
        1.第一阶段:商业文化通识教育模块



        2.第二阶段:商业企业文化认知体验模块



        3.第三阶段:商业企业文化职业生涯实践模块





        三、中职商科类专业“三阶段式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课程体系实施成效
        通过实践探索,“三阶段式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对促进商业企业文化进校园有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以活动为载体的“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课程体系,能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商业文化的熏陶。例如,第一阶段课程体系中,在开展“商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就成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增进了对班级专业特色的解读和目标的认知:各个专业的班级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将班级文化建设“专业化”。 在长达4个月的活动期间,出现了无论你走进学校里的哪一间教室,不需要看班牌,只要看看教室的布置,你就能清楚这是哪个专业的班级。例如旅游专业的班级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世界各地的著名景点的图片和介绍,教室的一角设立展示角,展出学生收集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室内设计、形象设计的班级可以将宣传角设计为作品展示角,将操作课上设计的各种模型进行展示宣传,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商业文化的气息。
        2.商业企业文化让学生明确了职业规划,增强了职业归属感。
        在第二阶段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训课程与专业职业素养训练方案设计活动同时进行,在学校营造的仿真专业实训环境下,让学生切身感受了商业企业文化的魅力,并能逐步认知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如会计专业的班级设计的职业素养训练方案就是将会计的职业素养要求贯穿在日常的各项活动中。例如:用专业术语替代传统布置的栏目,用“在建工程”替代“通知栏”、用“投资收益”替代“荣誉栏”、用“无形资产”代替学习园地,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入到班规中来,在班徽的设计中融入算盘、铜钱等金融元素等等;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班级的职业素养训练设计方案则是将企业中常用的管理理论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用行业工作要点代替了传统的“名人名言”,让学生时刻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班级管理制度企业化,用企业岗位名称代替常规的班级工作岗位:当日的值日班长称为“大堂经理”,值日生为保洁员、行李员等让学生体验职业人的工作等。
        3.学企业楷模与激励并举,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小能手”。
        在企业文化课程学习中,有的班级参观行业博物馆,了解本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有的班级组织行业专题讲座、有的班级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让学生真实看到毕业生的工作状况,促进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及早对接。而“技能小能手”、“专业职业素养训练方案设计”等系列的评优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如点钞能手、珠算能手、制单能手、导游达人、英语达人、PS达人、美发大师、美容大师、最佳餐厅服务生、最佳客房服务生等等。让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行业里的“风云人物”,更了解身边达人和能手,让他们在专业学习不仅有远大的理想,更有脚踏实地的追赶目标。
        、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业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的建议

    “产业文化育人” 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院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我国中职校在“产业文化育人”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看,“产业文化育人”面临学校与企业价值观差异和政府缺乏符合市场规律的相配套的运行机制等等困难,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业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建设,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要把职业素养教育放在“产业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 
        根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学校的“产业文化育人”核心地位。开展敬业爱岗教育、加强意志品德和创业立业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及团结合作的教育、加强诚信务实和遵章守纪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上述教育活动使同学们增强三种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与人合作意识;培养了四种精神;敬业爱岗精神、诚信务实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创业奉献精神;提高五种能力:适应能力、实操能力、自学能力、社交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基本的综合职业素养。
        2.要构建与“产业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相配套的运行机制
        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是“产业文化育人”系统构成要素。要实现“产业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的良性发展,必须构建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如校企联动机制、学生激励机制等。
        3. 要进一步拓展“产业文化育人”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功能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结构合理、专业理论强,技能操作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中职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产业文化育人”课程体系要进一步推进,必须拓展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功能,一方面采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安排教师到现场锻炼,提高在职教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从企业直接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业务骨干和技能能手,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将企业新技术、新方法带到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使课堂更贴近社会,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要有创新思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时当下,要充分利用好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来开展活动。如利用电子邮箱、QQ聊天工具、BBS论坛、手机微博等喜闻乐见的电子工具,开提高产业文化育人课程的有效性,展示产业文化育人建设的成果。
        总之,近3年的“三阶段式商业企业文化认知实践”的实验研究,已经能明显地反映出,只有坚持教改,不断探索,使学生的专业教学从课堂直接延伸到工作岗位,延伸到市场,才能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首岗适应期,增强就业适应力。职业教育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
 


        附:作者简介
        高国兴:   上海市商业学校 校长,中国职教学会商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商科中专研究会秘书长,上海市教育评估院评估专家。
        周敏:     上海市商业学校 基础课教学部主任。




        附件:校企合作,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上海市商业学校 高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