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企动态 
校企合作与专业共建办学模式
作者:向元钧 蒋明富 出自:四川兴华教育集团投资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7-07-18 12:52:17

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使命,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在发展思路、职能定位和办学模式上有新突破。

职业院校应在内部办学体制、融资模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机构设置等方面,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特征,形成特色,追求办学效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办学过程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专业共建是职业教育新的办学模式。

一、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重大意义

(一)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才能达到职业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的。

校企合作办学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之本。校企合作办学,就是校企共建,能让企业和院校饱尝甜头;共建,各展所长;共享,各取所需。

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教学改革课题,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运用性的捷径。

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促使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院校紧密结合岗位、职业和行业的要求,进行准确的办学定位,因地制宜地为社会适时培养所需要的紧缺人才;有利于实现校企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

企业依靠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不断获取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实现人才终身学习的需要。

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职业院校须以校企合作为结合点,有针对性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性人才,职业院校须依靠企业的专家、社会的行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来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招收来的学生是企业未来的急需人才,所以企业愿意在人力和财力上支持职业院校办学,如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派出技术人员讲学,设立奖学金等。这使职业院校由学校单方办学,变为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办学,使学校办学资源大大扩展,教育空间由课堂延伸到了企业车间。校企合作为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更加可靠、坚实的平台。

(二)共建共享,校企均受益。

第一,育人效能得到有效显现

在产教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从训练基地走向工作岗位,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要求,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有些稀缺专业,学生刚毕业,就被闻讯而至的企业聘用,连学校想留下几名学生在实习车间工作都留不住。

第二,教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在产教结合的实施过程中,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专业教师在生产一线进行见习和实践,获得了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素质的机会。教师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教师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专业教师队伍逐步成长起来,这为学校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成为学校的一笔巨大财富。

第三,校企文化得到有效融合

在产教结合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逐步迁移到实训基地的管理过程中来,推进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企业文化进入了学校,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接受企业文化辐射、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重要保证。我们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宣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创造学生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四,育人成本得到有效补充

客观地说,学生“真刀真枪”地实习,其实习原料的损耗,学校是难以承受得起的。产教结合过程中,企业将这笔开支承担下来了,同时,还承担了不合格产品的耗材。此外,企业还对机器设备的折旧付与相应的费用,并带来一些生产设备;对积极上进、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这些对学校育人成本都给予了相当的补充。

第五,校企共建共享,让学校大大受益。

特别是中高职理工类学生,很多院校在与企业共建共享中,企业提供培训场地、实训车间; 学校需要专业培训人才企业就来人指导,需要技术就送来技术,为院校做大做强提供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撑,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第六,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

全国各地很多职业院校利用所办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积极创办了相应的校办产业,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了“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创造了良好的产学结合的氛围,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第七,共建共享也让企业饱尝甜头。

学生在几年学习中,超过一半的时间在企业“真刀真枪”操练,根据职教大纲要求,实训课占到学生课程设计的60%,学生毕业可以直接上岗,不需企业二次培训,同样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

共建,各展所长;共享,各取所需。产教结合,理顺了教与学的关系,校企共建,更贴近了市场一线。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种类

如,按照合作发起者将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为:大学/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拉动型和政府组织型模式;

又如,从经济学角度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和半内部化模式。

再如,根据双方合作的契约关系可分为:技术转让模式、合作开发(包括委托开发)模式、共建实体模式。

还有,协调机制联合体办学模式。基于合作多方的利益与发展需求,将学校和企业各方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积极发挥各参与要素在产学研方面的优势,建立联合体办学的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利益相关主体在合作办学中的功能作用,增强内部凝聚力和社会竞争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而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就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下面侧重谈谈探索中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订单”合作模式

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具体设有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

(二)工学交替模式

是企业因用工需求,向院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院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轮换。

(三)教学见习模式

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产品、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到合作企业对企业工作过程和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安排学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参与管理,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顶岗实习模式

即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五)产学研模式

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思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六)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基地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七)合作经营实训基地

企业可以利用学校实训设备、场地和实习学生,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生产投入和技术指导,减少教育成本;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生产过程,更早、更好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变,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八)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学校长设专业的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九)举办校企联谊会及企业家报告会。学校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十)学校的大型活动赞助,研发项目专利权,人员招聘平台,项目建设投资,邀请企业知名人士来校讲座等。

(十一)项目外包,课程开发,技术捐赠,协作项目,企业IT员工和经理们的继续教育等。

三、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一)办学模式发展现状。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职业教育独创的一条发展之路。目前世界各国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均走上了校企合作的道路。由于多种不同的合作模式和多种不同的办学模式的存在,就组合成了多种多样的不同办学实践。

(二)国外发展现状。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是“双元制”,“双 元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法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学徒培训中心,由地方政府、工商行会、企业或企业协会主办,属于半工半读或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机构。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新学徒制”,提供学徒培训的雇主与学徒之间应签订培训合同,同时培训合同要在相关的州和地区的培训局注册。日本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企业教育,特别是在大企业,企业内教育被视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特别重视。韩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产学合作”法制化。

(三)国内发展现状。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较快地发展时期,已经成 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近几年来,许多职业院校为真正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实体,已经纷纷开始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子,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目前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中,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二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职业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三是“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

(四)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有效地打破了教育的自 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加强了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发展,职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实体合作模式将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办学模式上,不少职业院校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实践技能低,动手能力差,就业压力加大。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校生规模已经占据高校在校学生数的半壁江山,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存在着如何提高职学生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问题。

许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步履维艰,收效甚微,流于形式。究其原因,除职业院校自身固步自封、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企业方没有强烈的合作愿望。

四、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发展职业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它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瓶颈环节。在探索中,我们发现当前校企合作还存着以下诸多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政策与法规不健全。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法规的支持,使院校与企业合作缺乏依据和潜力。尽管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法律保障措施不力,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缺乏法律、制度的有效监控,没有足够的保障。因此,“政府呼声高、促进措施滞后”是影响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

2.有些企业观念与认识不到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学者提出当前的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形式是一种“认识性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同时“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还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企业和学校在经营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给“校企合作”蒙上一层阴影,具有“学校一厢情愿,企业无意参与”的特点。同时,尽管国家有文件规定,要求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或经营(利润)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提取此项经费或将此项经费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上。

3.深度不足、形式不多。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合作的内容与文化的融合、弹性学制的建立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工业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目前的校企结合其实质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虽然“换工式”合作在目前现实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换工式”合作对培养目标又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企业以利润为核心来安排教学实践,影响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学校以减轻负担为重要内容来安排实践实训,使产学结合的结构合理性丢失,并导致学生成为简单劳动力的使用,严重影响了教学本质。

4.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措施不强。目前,院校中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大众化和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职业特色不浓,培养的人才是“简单操作型”,使校企合作产生了人为的困难;同时,校企合作的评价、学分认定、教学计划的制订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5.学校从企业聘请的兼职“双师型”教师的自身工作与兼职教学及其管理的矛盾。

被学校聘请的企业兼职“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完成企业内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完成学校里的兼职教学工作,由于这两种工作的性质、要求和管理机制等都有很大不同,两种工作会经常产生冲突和矛盾,而且往往难以协调。

(二)问题分析

1.办学理念存在误区,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教育的出路在于必须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办之路”,这虽然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的却较少。究其原因,即有学校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的因素。

2.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组建和升格发展起来的。这些院校一方面办职业教育的经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生源不稳定、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这些职业院校即使想真正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办”之路,也要有一段过程。

3.一些职业院校虽然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也有一些专业实现了“产学结合、校企联办”,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可度使它们虽然想要办好职业教育,但更想通过努力把学校办成本科院校,似乎只有“专升本”学校才有出路。这些显然有悖于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初衷,也容易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变形走样,难以真正显现办学特色

4.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提高员工技能对长期占领市场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非常缺少懂得培训的领导人和组织者,企业中可能提供的生产实习岗位也不够。因此,企业在与职业院校联姻方面远远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

5.优秀生源的竞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只是培养目标的不同而非学术层次的不同,因此高职教育同样期待和呼唤优秀生源。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客观上使高职院校成为接受一部分不具备高等教育条件的学生的场所,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属于“学习困难者”。由于高职院校招生批次放在最后,且收费标准不低,也使得一些成绩较好的本科“落榜生”不愿报考,不利于高职院校选择生源。加上招生政策客观失调,导致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稳定,注重短期效益,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6.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就客观要求而言,高职中专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要求较高,教学经费投入相对较多,办学成本不低于甚至高于普通中高等教育。目前,职业教育多由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举办,多未将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投入纳入财政计划, 职业院校绝大多数为新建,底子薄,有的甚至债台高筑。由于经费投入渠道不畅,经费短缺,硬件建设跟不上提升层次和扩大规模的需要,部分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教学要求,办学质量难以保证。但主要依靠学费收入作为经费来源,若不扩大招生,生存尚且困难,还谈何发展?所以许多学校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办学者面临着尴尬的两难境地。

7.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各职业院校倍感困扰的不仅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生师比严重超标,而且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职业教育要求差距明显,在学历和职称方面偏低。更为突出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80%的教师很少有企业和工程单位的工作经历,更多的老师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年轻教师,社会参与度低,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从客观来看,教师教学工作负担沉重、沿用本科院校的职称评聘标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都不利于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导致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和对社会的稳定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使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

基于此,探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其解决对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

无论是非盈利机构或者是企业,都不能只靠单打独斗,只有取得合作,才能做到互利共赢。

(一) 要以国家的《(2015—2018年)职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作指导。

1.校企合作办学,就是要高职“走出去”。走出去有多种方式,国家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了“高职要走出去的几种方式:

一是服务企业走出去是发展的需要。现在企业走出去的很多,我们职业院校可以承担起当地劳动力的培养任务;

二是对职业教育欠发达国家的支援。应该看到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外的更多国家,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有比较优势的;

三是服务国家的周边外交。利用我们相对的优势为周边国家培养那些熟悉和认可中华文化,又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2.认真实践《2015—2018年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企业的创新需求,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

(二)实施校企合作与专业共建

1.加强宣传与交流。通过宣传教育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参加校企合作对企业所带来的种种益处:可以直接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企业依托学校资源,在员工培训、技能提升、技术成果转让孵化等方面成本都将大大降低等。政府、学校、媒体更新教育观念,并通过树典型、设奖励等措施,激发企业与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同时,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的厂长、经理及员工们加强联系,扩大感情交流。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时,要与企业合作,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尽量在时间与地点上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2015年4月,国务院同意将每年5月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首届活动周主题是“支撑中国制造 成就出彩人生”,第二届主题是“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

今年适逢党的十九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国教育大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建社100周年等重要活动,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加强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校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所需情况寻找合作对象,在确定符合双方发展战略并相互认同的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具体的合作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执行计划,并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合作双方要签订合约,从而实现校企合作价值的最大化。

3.推行发展“订单式”教育,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学校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并做好企业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互惠互利等工作, 这样才能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落到实处。

4.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工作。对“双师型”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在企业的工作时间安排好,避免出现撞车的现象。积极利用企业生产的淡季来为在校的学生授课,因为这些教师同时也是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力量。同时学校自身也要积极地调整课时计划,尽可能在企业生产的淡季来进行合作。

5.建立多元合作机制联合体,充分发挥其引导和协调作用,调动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精心策划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多方协商筹措合作办学经费,依据投入比例合理分配合作办学效益。学校、企业以多方的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互利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多元合作机制。 

6.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以“如何使企业在合作办学过程中获利”为突破口,确立互惠共赢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依靠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不断获取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实现人才终身学习的需要。

7.制定校企合作制度根据校企合作的运行要求,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

【如,①完善人才“共育”的专业建设制度,包括《校企合作联合体运行章程》《校企合作质量评价制度》《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办法》等;②建立校企“共享”的师资培育管理制度,包括《校企共引共享高级人才管理办法》《关于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的有关规定》《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③健全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④建立校企“共赢”的激励制度,包括《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管理办法》《毕业生预就业管理办法》等】。

8.建立教师聘用动态管理机制。学院依据“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原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通过校企共引共享的形式,实现工程师与教师的对接,专家与教授的对接,提升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9.精诚合作共建育人平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共商教学计划,准确 把握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坚持育人目标与用人标准相衔接,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在企业前沿信息的支持下,做到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适应性。

10.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目前 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随时反馈信息并随时间调整课程,保证课程设置始终满足行业的需求。

1)在教材建设上,由企业和院校的专家针对目前市场的需求情况,组织编写教材,保证教材的同步更新,学校的相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针对具体出现的问题,参与到教材编写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增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同时保证学生实现与就业市场的“零对接”。

2)在师资培养上,企业公司提供以如下四种提高教师水平的方式:教师挂职训练方式,由企业提供工作岗位,院校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开发工作当中去;教师自学光盘方式,供教师自学知识点;面对面师资培训方式,探讨新教学方法并学习教学课件的使用;教师论坛方式,对开课教师持续的技术支持。

3)在考试环节上,可由合作办学的企业提供考试模块,通过考核的学生,获得企业颁发的合格证书。

4)在教学环节上,企业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同时企业在其合资公司、合作伙伴公司为核心的就业网站上进行就业推荐。

(三)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要选择区域优势企业。

要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一定要选择区域优势企业,要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选择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有人才战略意识,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受求职者的青睐。和这些企业合作培养的学员毕业后到相关企业工作,具有很强的上岗竞争力】。

【实践证明,只有选择区域优势企业,才能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流于形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企业得到优质人力资源储备。而学生实现了在高薪大企业就业的愿望。学校依托企业,有效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了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形成招生―就业―再招生的良性循环】。

2.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企业文化要进入校园 。

任何一个品牌企业,都是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打造核心竞争力。职教毕业生的职业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成才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吸取企业文化的成分,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使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体现职教特色,也就是说学校文化必须和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搭建了平台。在合作中,要注重借鉴公司的企业文化,以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载体,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职教文化。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象征。学校文化主导着学生的言行,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每一个学员由学生向合格职业人转化。

3.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抓好师培是关键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想长效发展,取得实效,必须有一支企业化的教师团队。

【为了满足校企合作教学的需要,要加大企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选聘和培养等措施。从企业选聘一批懂得经营与管理,了解合作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有一定技艺的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作为专职教师。另外从合作企业选聘一支兼职教师团队】。

4.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要落实在融合共赢

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有实质性的融合和成效,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最终实现共赢。

在合作办学上,还要注重两点:

一是在合作企业关注的问题上下工夫。

二是利用学校的资源主动为合作企业提供便利。

(四)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包括准确的目标定位、正确的质量意识、鲜明的特色意识、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和教育营销观念等。

2.在目标定位上,除了要准确确定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外,还要结合一些特殊专业的特点,确定具有个性化的目标。

3.在质量意识上,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式,尽量克服规模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专业设置上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应根据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办出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增强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4.在学生本位方面,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需要和成长放在首位,真正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

5.教育营销观念的核心就是要设置专门机构,经常性地对人才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贴近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在人才规格和数量上实现“量身定做”“以销定产”。

6.增加经费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统筹职业院校布局,根据地域面积、人口数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职业院校设置密度,做到坚持条件,合理布局,同时应适度控制各学校的发展规模,走健康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地方财政落实教学基本建设经费若有困难的话,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加职业院校的年度事业拨款,力争使职教全日制学生生均教育事业费不低于普通教育院校。职业教育发展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绝非权宜之计,因此,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的建设投入责无旁贷,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职业院校大众化进程,而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收取学费来自我发展。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既是职业院校建设发展的重点,也是最大的难点。惟有强大的教师阵营,才能发展专业,吸引生源,争取课题,多出成果,引来投资,才能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和办学效益。

首先,要根据办学需要,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大幅度提高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同时要有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为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二,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科研教学并重,尊重劳动和首创,真正提高待遇,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尽快形成骨干教师群体。

第三,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的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积极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第四,在教师职称评聘上,不能简单的沿用普通教育院校的职称评聘标准,应根据职业教育对教师要求的特点,慢慢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师职称评聘体系。如必须有企业实践锻炼经历、是“双师型”的教师才能评聘高级职称等。从而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8.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复合性、职业性的特点,为此,要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达到1∶1。同时,不仅要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来表明重视实践,更要明确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求并举,水平同步提高。随着现代经济、科技和文化的高速发展,职业变动加快、知识和技能更新加速,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出发,坚持以“知识为基础,实践为保证,能力为本位”;做到多案例、少灌输,多“黑箱”、少演绎,多实践、少理论;以培养学生的岗位(群)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使能力训练与不同阶段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如下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

9.构建新型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各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培养一般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跨职业岗位的能力,以及在未来岗位上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培养学生的职业擅长。这是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爱好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勤钻研、善应用、能创新、会创业的职业能力,并最终在某一职业领域内达到高人一筹的技能水平。

11.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要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使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更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市场经济的竞争,会生存,更能发展。

(五)“双元制”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教育部大力倡导的“产学结合、定单培养”办学模式,实际上其理念和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是相似的。职业院校可以以一些具备条件的专业为试点,采用“双元制”办学模式,来取得经验,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闯出一条新路来。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制造背后有优质的职教支撑,那些畅销全球的汽车、电器、生活用品等“德国爆款”,体现着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

在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消失后,“中国制造”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口。想要复制“德国制造”的精致,非得从职教改革着手不可。为人称道的德国职教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并不难复制。在职业院校里,也有很多因循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订单班”“企业班”,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难以模仿的是德国职教精髓——始终与市场需求挂钩、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双元制”培养模式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主要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双元制”是同时在两个地点、有两个施教主体,学生的整个培训过程是在企业和职业院校完成的。因此,“双元制”办学模式有以下特点:

1)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 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 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 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六、搭建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平台介绍

根据国家在(20115—2018年行动计划)中要求要“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我们在落实国家(20115—2018年行动计划)中,为大家搭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与专业共建平台项目简介如下:

1.《北京普惠通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教育+金融+公益+创新创业”,打造线上移动校园大数据云平台项目。

北京普惠通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立足于融合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科技和实体产业,为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产业打造线上生态系统,提供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运维、运营服务。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它将在众多领域掀起变革的巨浪。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与支持下,通过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大数据产业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IT龙头企业以及众多创新企业的积极参与,大数据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对于很多行业而言,如何利用这些大规模数据是成为赢得竞争的关键。

2.《百度营销大学》 “百度互联网营销实验室、网络营销工程师”项目培训。

百度营销大学,由百度——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于2012年创建。百度营销大学的建立,是百度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推动中国中小企业的成长,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责任体现。百度营销大学以“让营销人都懂互联网营销”为使命,致力于推动中国营销人员互联网营销水平的不断提升,让互联网营销的理念、方法成为广大营销人员的常识,从而带动中国企业应用现代营销手段的能力不断上升。

3.《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机器人专业”项目培训。

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8月,坐落于中关村智造大街,是一家专注于研发机器人产业“云机定制”平台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机器人+”平台提供的核心算法和软硬件模块,实现对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舞蹈娱乐机器人、餐饮服务机器人和家庭陪伴机器人、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平台等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机器人模块化快速开发制造。致力构建产学研用开放合作共赢的模式,将科技创新转化运用到其“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智能餐厅项目”和“科幻喜剧电影”“工业4.0智能工厂”等项目上,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4.《四川谨信教育集团公司》, “速录师” 项目培训。

致力于通过领先的速录技术方案、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理念,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打造完美的人力资源生态系统。

谨信教育紧握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司体制法改革”叠加双改的历史机遇,以“速录+”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契合当下“跨界与融合”的时代脉络,以校企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撬动起一个崭新专业的人才培养市场。

速录师的就业:一是司法系统的庭审书记员;二是社会各界讨论会、研讨会的现场记录;三是大中型企业总裁助理,四是政府部门、各行各业办公会议的速录员;五是新闻发布会的网络直播;六是网站嘉宾访谈、网上的文字直播;七是外交、公务、商务谈判的全程记录等等,工作范围相当广泛。

5.“北京高扬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国际知名品牌的认证项目:

美国认证协会(ACI)系列认证项目

职业韩国语能力考试(OK-TEST)认证项目

美国采购协会(APS)认证项目

美国房地产协会联盟(ICREA)认证项目

美国斯塔基国际家政管理学院(AII)系列认证项目

美国国际公共管理和人力资源协会(IPMA)认证项目

美国新地平线计算机学习中心(NHCLC)系列认证项目

中英合作(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剑桥大学)(C&G)及(UOC)系列认证项目)。

奋斗目标是成为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在国内的领军机构。其宗旨是:努力为中国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个人提供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本土化的、超值的、有实效的专业资质认证与培训服务。

高扬中心的工作团队拥有高效、严谨、职业化的认证、培训流程和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机制,可以全面系统地拓展国际认证项目在国内的推广和实施。

6.《四川省扶贫基金会》,“互联网+创业”小微电商培训项目。

目前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转为质量提升,其根本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职教创新模式,搞清办学与需求的关系,才能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共建,提升职教办学质量的创新之路,还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网站.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