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专业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作者:徐祖海 出自: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发布时间:2014-04-09 21:12:30
 

一、专业发展历史

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可以追溯到1983年,最初专业名称为电子电工专业。1998年学校增加普通中专教育,改名南京工程学校,该专业更名为电气技术专业。2002年划归江苏省教育厅管理,2003年调整升格为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1998-2003年以招收三年制中专学生为主。2006年学校获准招收五年制高职学生,并更名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同时该专业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012年成为省级品牌专业(见苏职教【201220)。截止到目前为止,该专业在校生578人,专业已拓展了楼宇智能化、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两个方向,形成了集工业自动化、楼宇智能化、电线电缆制造于一体的电气类专业群。

二、专业基本情况

目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副教授6人,具硕士学历10人,双师率达到64%,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本专业拥有先进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设施齐备,技术先进,实操性强,拥有电子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电工工艺室、电子工艺室、低压电器自动控制实训室、三菱电机集成自动实训室,MPS控制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力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动等10个校内实训室和1个教学工厂,设备总值达3909万元。校外先后与南京康尼科技有限公司、华东数控有限公司等12家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围绕电子电工制造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在落实省教育厅“4.5+0.5”培养模式,制定我校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21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岗位能力分析重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改革课程内容和基于行动导向组织课程实施;搭建了“五段递进”实践训练平台,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实现“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为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能够紧扣市场、服务地方,试点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晓庄学院成立了3年中职加4年本科试点班级1个。推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对外示范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三、专业建设情况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21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准确定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示范校创建期间精心设计调研方案,15名教师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新一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现场调研法、查阅资料法、问卷法、访谈(座谈)法、电话访谈法等方式调研行业或企业20多家,兄弟院校5家;并抽样问卷调查了近三年毕业生。通过调研,了解了专业对应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相关行业或企业的社会需求,明确了专业服务面向;以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开发课程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提供依据。同时,掌握了相关企业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确定了专业服务岗位(群);以把握毕业生适应胜任岗位工作情况。

    本次调研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初步制定“213”人才培养方案(试行)。21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运行构图如图1.1所示:

1”---一条主线:以PLC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3”---三个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
 

2、构建了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工厂电气运行、维护与管理部门中对应的电气安装、电气检修、供配电、技术员、电工五个岗位的调研,完成同类知识点、技能点归集、汇总和分析整理。依据完成岗位能力分析报告,从可使学生知识的递增,达到岗位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递进出发,构建了“模块系统化”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调研情况及相关职业标准,以实现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分析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本专业的43项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1

本专业43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7个行动领域,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将7个行动领域转换为10个学习领域,构建“模块系统化”课程体系,见图1.2


1.2 课程体系构建图

3.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从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去考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所需项目、任务、素质为基础,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将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项目,贯穿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并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

1)完成了14门课程标准,梳理本专业各门课程的考核形式,并完成8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评介方案;完成了6个实习项目实习大纲的制定;公开出版了2本教材,校企联动开发3本校本特色教材,编写了7门实习指导书和学生实习记录本;完成了2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2)全员参与普及型教改,结合本校设备和学生情况,大胆实践创新,大力推进“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以任务驱动改革教学模式,选定以《电机与电力拖动技术》、《典型机床控制电路》、《PLC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课程为代表,将课堂搬到实训室,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起组织、引导、总结、评价的作用,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激发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所提高,教学效果好。

(3)承担的电气技术专业的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课题,目前已完成10门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并在20135月结题,建设成果正在全国同类专业推广使用,运行效果较好。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建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本专业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和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构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2名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再培养了“双师”型骨干教师5人;培养了双师素质14人次;聘请了7名兼职教师。见表1.2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2人,目前师资队伍结构见表1.3,建设期内师资取得成效见表1.4。通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推动了“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改革,保证了“五段递进”技能训练项目的实施,并极大地推动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校内专职教师

企业兼职教师

培养对象

培养途径

培养人数

聘请对象

来源

聘请人数

专业带头人

1.学历层次提高

2.企业顶岗锻炼

3.国内外进修、交流和培训

2

高级工程师

1.在实习过程中发掘

2.在校企合作交流中,企业推荐

4

骨干教师

5

工程师

3

“双师型”教师

11

能工巧匠

7

“青年”教师

1.以老带新,师徒结对

2.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培训

3.企业顶岗锻炼

3

 

 

 

                            表1.2“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师资培养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基本建立

一是通过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与教师的岗位互换引入了2名企业技术人员长期担任课程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二是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人力资源需求的方法,根据顶岗实践需要灵活聘任了5名兼职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训实习项目开发、教学案例选取、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运行

1.加强合作机制建设

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保障有效的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互利互惠、相互渗透”共同育人的合作方式。(合作关系如图1.4所示)。


1.4校企联动、共同育人合作模式

(2)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基本形成专家引领,行业参与,学校实施,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就业吸引力。

3)校企合作更深入。新增了两个校外合作单位,即南京嘉龙电气有限公司和南京十四所,使得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到15家,其中密切合作企业8家,一般合作企业7家;参加地质职教集团,成为“海讯”冠名班。

2.建造了齐全的、可供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实训场所。在校内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坚持教学仪器设备技术的先进性、实践教学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实践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实验实训场所的基础建设的先进性;坚持追求设备教学功能的实用性、仿真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用性。通过“校外引资、双向合作、共同建设”等途径,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实验实训设备采购、验收等管理制度,顺利完成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完成了新增电力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动2个实训室建设任务,三菱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室、MPS技术、低压电气设备控制三个实训室更新、改建、扩建工作。

遵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规律,构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从生产性实训到创新能力培养的“五段递进”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实践教学条件在教学功能上形成体系化。

3.社会服务有成效

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完成南京大连山劳教所(现更名为南京大连山强戒所)对失足青年的培训和特殊作业维修电工上岗证的培训,近两年培训人数近450人;利用校鉴定所完成了近400人的鉴定任务。通过参与企业项目,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目前姚正武、魏小林、司立众分别与4家企业进行了五项技术开发(如表1.5所示)。

(四)特色及示范辐射方面

1.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还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即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

将新的专业研究成果及时、适当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具有创新气息的教学内容渗透在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通过开放“创新实训室”、定期举办“电工电子趣味屋社团”,以及创新激励制度的实施,使各门课程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蔚然成风。从“小发明”为起点,到内容复杂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循序渐进地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电子设计大赛、行业举行的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等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有12人获奖。由实践结果看出兴趣与理论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上具有一定的成效。

基本技能

训练平台

专项技能

训练平台

综合技能

训练平台

拓展能力

训练平台

就业能力 训练平台

专业基础实训室4  

专业技能实训室6  

生产性教学工厂1   

      

创新工作室1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5

            

 

以 技 能 递 进 为 特 征               

                                                

 

 

2.搭建了“五段递进”实践教学平台

本专业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建设原则,强化内涵建设,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构建了“五段递进”实践教学平台,如上图所示。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等五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使实践教学条件在能力培养上形成体系。完成了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该平台的建设也为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及科研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