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与实践》成果公报
作者: 出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 发布时间:2013-07-12 15:56:22
 

天津市职业大学董刚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DJA100316)。课题组成员有:杨理连、张强、靳启颖、邢清华、李怀康、古光甫、陈保荣、李佐、米靖、张元。

一、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契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领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书和建设方案的内涵实质,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视角,探寻高职教育遵循内涵式的发展道路。首先释清“内涵发展”等相关概念,围绕内涵发展阐述“核心竞争力”、“核心发展力”等概念的实质,将高职教育科学的“内涵式发展”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加以比对,从而确立高职内涵式发展的定义。其次,在明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标准与建设途径的基础上,把握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示范区建设的协同性关系。再次,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行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划分,确定高职内涵发展模式中的构成要素,并梳理各层次、各要素间相互关系。最后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国家层面”、“改革创新”、“示范”等建设内涵为标准,提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模式的途径建设应具备动态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将课程体系改革特色化、师资建设配套化、产学研一体化、国际合作多样化、文化建设兼容化、办学体制机制制度化等作为着力点加以研究,探索出一条系统化的内涵式发展途径,并以天津职业大学的内涵式发展探索实践作为辅证。

研究方法,一是采用文献资料法。主要搜集、分析并提炼出国内高职教育领域对“内涵式”发展的研究成果和概念定义,对相关定义给予辨析、说明,为本课题开展研究提出核心概念,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和概念指导。二是采用对比实验法。在高职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对发展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加以辨析,如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和阶段,对高职教育“内涵”及“内涵式”发展界定和要求就不同于其它时期和阶段进行梳理与分析。三是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天津职业大学为主要具体研究案例,将天津职业大学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以内涵式发展为引领,全面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学校的服务能力水平的经验和成果加以凝练,亦可将本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天津职业大学办学实践中加以验证。

二、结论与对策

在明确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前提下,凝炼出示范区建设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一致性、协同性与交集性的特点,并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视角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层次与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途径: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推进课程体系特色化改革

确立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其主导思想是对复杂的职业进行分析、解构、选择和再重构,根据职业梳理出其具有代表性的工作过程:围绕工作过程、结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建设课程。第一阶段以学校为主,根据高职院校自身所处的地缘位置和自身优势和专业特点,将专业延伸至所对应和实用的职业,从理论层面设计出与专业相对应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为之安排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第二阶段以企业为主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技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参与到课程开发当中,以企业的视角提出对新员工、对课程的期望和要求,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明确并制定出“企业”性质的课程,最后由工作任务来体现工作过程。

第三个阶段又以学校为主。学校内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教育教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根据企业所制定的课程进行补充和完善。根据第二阶段在企业所列出的专业、过程中的相关任务,在学校范围内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关注个体的认知心理顺序。围绕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开发来针对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选择、组织、安排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二)基于“教学做”能力提升,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1.聘请大量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2.引进大量行业企业一线人才或有职业教育丰富经历的专家担任专职教师,提升学校教学的实践操作能力。此类专职教师最大的优势是既有丰富的企业经验或职教经验,使他们发挥在“教、学、做”一体中的作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3.强化专业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一是根据专业特点,由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一些企业或科研单位挂职顶岗学习。二是加强实训教学环节,使其积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三是建立“双师”能力培养基地。

4.提高现有教师的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第一,应从院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人手,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训环节。第二,加强教师的顶岗实习和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以结合企业的项目为驱动。第三,构建校外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公司或集团,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协作搞好科研开发工作。

(三)基于“学训”功能,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1.以产促学、以产养学(承揽企业生产加工)模式。学校利用自身较强的师资队伍以及拥有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借助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重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努力将实训教学与经济产业相融合,主动承接社会上的生产产品加工业务。

2.自建和自主创业模式。学校自我筹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主动面向市场需求企业订单、寻求项目外包等生产形式,小批量生产,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改变以往消耗性实习,逐步由向基地“输血”转变为向基地“造血”,补充学校的投。

3.校企共建共享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较好地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现双赢”为合作原则。

4.政府、行业和企业资助模式。政府资助就是政府为主, 学校为辅, 其运行机制是政府主管, 企业化或事业管理。学校充分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或外国政府提供优惠政策、财政资金或土地等,规划建设,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一种模式。

(四)基于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深层次校企合作

1.政府提供政策保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首先,政府要完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其次,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出台落实国家关于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再次,政府还应该继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并充分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构建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等多元投资主体的投资渠道。

2.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合作办学。应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意识到企业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直接受益者,在行动上要主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培训制度。

3.增强办学优势,主动加强校企合作。专业设置过程中,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来共同参与,根据企业发展动态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专业,并且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方向。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以突出实践性为主线,以专业前沿知识改革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导向改进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应通过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挂职锻炼,建立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在管理层面,院校要主动建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管理组织机构,制定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将教学质量监控、激励和评价等制度落到实处。

(五)基于文化体系的构建,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1.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通。学习研究吸纳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创新发展的理念;团队协作的理念;顾客至上的理念。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或企业实体。要通过在企业中设立实训基地和把企业的实体建在学校中的方式,把院校文化的信息带到企业,企业的文化信息带到院校。院校物质文化要体现出企业文化。

2.体现其有鲜明区城产业发展特点的专业文化建设。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及态势设置并及时调整专业;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开发课程;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开展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社会文化中相关元素的融入与体现。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学校教育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学校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育的实施主体手段。

(六)基于服务能力提升,加强社会培训工作

1.推进社会培训工作机制创新,出台系列管理工作文件,强化相关部门职能。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明确把培训任务分解到各个院系、每名教师。

2.搭建区校企合作平台,面向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开展培训服务。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应合作共建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园区、学校、企业群三方组成,以此搭建起园区、学校、企业群三方合作开展社会培训的稳固平台。同时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地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加快创新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3.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模式,开发并实施“培训包”项目。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培训包”开发工作,把其列入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开发岗位技能培训包,形成面向产业行业企业多领域、多层次的社会培训体系的工作目标;同时积极参与起草人社局关于 “职业培训包”开发实施工作文件研究与起草等。

4.发挥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资源的优势,示范辐射其他高职院校。主要体现在:围绕“示范校建设”、“资源库申报与建设”、“技能大赛组织与团队建设”等面向全国开展高职师资培训;同时围绕中高职课程衔接、课程开发与设计,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等。

(七)基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深化中高职系统衔接

纵向上中高职衔接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应拓宽职业教育校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通过中职升高职、高职入本科、应用本科转专业硕士等多种途径,拓宽职业教育学生进入高一级院校继续学习的渠道:(1)普通初、高中尝试开设职业课程。(2)尝试高职预科教育。(3)尝试高层次高职教育。

横向上中高职人才培养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以及类型人才需求现实,与其主动对接与延伸,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实现系统衔接,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顶岗实习,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1)统筹中高职相对应的知识和技能。(2)统筹中高职的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3)统筹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要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中高职与体系内的衔接。(1)针对中职与高职相近专业的口径宽窄不一容易造成衔接脱节的问题,应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口径的衔接,宜以专业群的方式实现宽口径衔接,避免其专业设置的重复;(2)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课程的衔接要实现课程标准的有效衔接和实训教材的紧密对接。

(八)基于高职教育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基于“国家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示范区建设”的高职国际交流合作,要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有效机制,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高职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高职教育在主动应对国际化趋势,重视内涵建设对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运行机制和提高管理水平。

2.依托现有高职院校,加强与国外一流高职院校合作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发达国家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国内外资格证书“双认证”培训。适时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利用合作办学的国际资源共享平台积累经验,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3.融入国际化教育内容。一是创新合作办学模式。二是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三是强化课程的国际化倾向,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教学语言的国际化。五是加强教学科研的合作与交流。

4.加强师生互派学习。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水平提升、标准趋同,师生互派交流学习,既是知识上的不断丰富提高,也是技术上的互相学习借鉴,是在经济一体化关键背景下的共同提高。

(九)基于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1.强调评价理念的科学化。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将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作为评价目标,以“能力为中心”的新型人才评价观代替以“知识为中心”的评价观,以“人的全面发展”评价观代替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观。

2.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专家库等组织机构,吸收行业、企业的代表、技术能手、社会各界的专家参与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毕业生的评价反馈信息,并以此作为改进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

3.增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构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加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采取恰当的评价方式,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途径不断创新评价方式,灵活选取适宜的评价方式。

4.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度评价。二是高等职业院校评价。三是专业评价。四是课程评价。五是学生就业情况评价。六是企业满意度评价。七是学生满意度评价。

三、成果与影响

(一)本课题从高职教育发展脉络入手,探讨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关系。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发展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如办学目标、定位不明晰,注重生存的因素多、考虑发展的因素少;尚未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立足职业教育本位,课题研究成果重新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加以界定,对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确立及实施过程中充满动态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给予理论指导和支撑。

(二)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与国家示范校建设同步,研究成果围绕着示范校建设过程及“示范后”阶段,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内涵特色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明确了高职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及办学特色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中观层面的内涵分析、要素构成和途径研究,其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与实践提供了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三)高职教育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内容。本课题梳理了示范区建设的内涵标准,从而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同时分析出两者间存在的协同性、一致性和交集性的特点,从而为示范区建设和高职教育间的协作、互助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四)本课题较为具体地提出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内涵标准和实施对策,对教育部、天津市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开展相应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意见。

四、改进与完善

(一)为推进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在本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发挥辐射作用,向示范区内兄弟院校进行推广,并计划出台相应的校内政策和指导性意见。

(二)进一步深化对示范区建设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协同性研究。

 (三)进一步拓宽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