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信息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打造五大“名品” 铸就中职“名校”
作者:王丽英 胡青玲 出自: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5-23 10:56:01 点击次数:108

这是一场以动能转变推动效能升级的教育改革,这也是一所学校以高质量发展寻求再突破的深入实践。

对于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而言,深化内涵建设,积极改革创新,打造集名品匠师、名品专业、名品文化、名品国际教育、名品质量于一体的五大“名品”,且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中职“名校”,是全体师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

明确“名校”建设旨趣高位进击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坐落于国际商贸名城义乌,是一所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学研于一体的国家级别重点技工院校。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秉承“厚德精技”的校训精神,逐步形成了“高端引领、校企融合、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先后被授予“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认证先进单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荣誉称号。

2017年,学校成功入围浙江省首批30所“名校”建设单位。

对于“名校”建设的价值旨趣,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院长曹小其认为,“名校”应是五大“名品”的集合体,即拥有丰富产学研经验且善于教书育人的“名品匠师”,与区域产业高度匹配且具有引领力的“名品专业”,能传承文脉,凝聚精神家园的“名品文化”,对标国际、走向国际、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名品国际教育”,得到企业与社会广泛认可的“名品质量”。

在此理念指引下,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坚持以实干精神筑牢改革之基,以前瞻思维开创改革之路,旗帜鲜明地提出“规模到质量,传统到品牌,大校到名校”的转型建设思路。

为了营造良好的“名校”建设环境和氛围,学校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浙江省机电集团的行业背景优势和地处国际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市的区位优势,积极争取政、行、企各方力量支持;另一方面,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校特别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名校建设领导小组,狠抓顶层设计,全面实施“项目运行保障机制”;组建了由高校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项目建设咨询委员会,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论证和指导,科学构建了“专家引领提升机制”;通过定期召开交流会等方式方法,着力促进政府指导、学校主导、行业企业参与,深入打造“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借助微信公众号、广播等校内媒介和《义乌商报》等校外媒体及时发布项目建设相关信息,并积极参与考察学习与交流合作,构建了“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五大机制”对内携手凝聚动能,对外开放提升层次,有力地保障了各项任务的有序推进和落地落实,并有效激扬起丰沛的改革创新动能,推动学校以高位进击的奋斗态势,打开全新的发展格局。

对标“名校”建设任务再开新局

“‘名校’建设不仅仅是资源的累积,更应是一次以内涵式发展和创新驱动为特征的转型突围。”曹小其院长如是说。  

鲜明的改革态度、清晰的转型路径、科学的系统设计,浙江机电技术学院全面开启动能转换。

针对课程改革,学校明确要求从“繁荣”转向“规范”,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构建了“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综合课程”课程体系,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着眼“选择性”,按照“有用+必需”的原则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系统构建了公共素养、兴趣拓展、专业提升等五大类选择性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由选择,并设置了选课走班、同课分层走班、专业性兴趣小组选择开展、兴趣类社团联合开展四种选课模式。

针对现代学徒制,学校着力从“试点”转为“制度”,常态化实施“校企合作 双元育人”育人模式,在7个专业试行“招生即招工”模式。其中,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在校企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锤炼“双师”队伍,着力深化教学实践;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积极深化与威肯、百工等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研发、生产、组装和销售,构建了“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校企协同育人制度,助力学生顺畅完成身份转化。

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坚持从“课堂”深入“生活”,紧紧围绕“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标准,不仅在“第一课堂”开设了书法美学、健康心理等选修课,还在各专业理论、实践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培养,并采用专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全面提高思政课实效。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厚植“匠心文化”,推进“工匠进校园”,通过成立“大师工作室”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通过开展系列讲坛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学生生活,塑造阳光心态;通过定期开展技能运动会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方案,狠抓过程管理。

针对教育信息化,学校逐步从“软硬件”升级为“智慧校园”,通过改善网络基础设施,打造泛在式网络学习环境,并科学整合业务管理系统,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建立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开发各类教学资源856G,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此外,学校还全面实施智慧安防项目,确保校园安全。

针对社会服务,学校不断强化使命,从“技术服务”拓展为“对口支援”,与阿克苏技工学院和浙江龙游职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选派教师指导专业、课程、实训室的建设;充分发挥义乌市技师协会的服务功能,承办多项金华市、义乌市的技能大赛;并利用自身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及时、快捷的培训与技能鉴定,每年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被浙江省人社部门确定为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针对专业建设,学校将“产教融合”推进为“产教深度融合”,瞄准产业发展设置专业,构建了智能制造、智能光电、智慧经贸、智慧创意四大专业群,并新增高级工专业4个、新增省级品牌专业1个;系统将职业技能资格考证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实施“课证融合”,全面加强过程考核;全力打造义乌市模具产学研基地,供学生开展模具研发、设计、制造、打样等技能培训工作;与义乌信息光电高新园区管委会联合成立“信息光电学院”,实现“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学院办在工业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商务专业试行“5+1”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成立与五大电商平台相对应的5个专业工作室,不仅有力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内容覆盖了传统、移动、跨境和社交等当前主要电商类型的运营技能,更为学院开展双创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针对国际化办学,学校从“交流互访”迈向“专业办学”,与德国巴伐利亚职教机构合作,在模具制造专业开设“欧盟技师班”,以取得欧盟认证的IHK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引进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德方师资;与韩国大学合作,在设计类专业组建中韩班,组织学生赴韩国进行文化体验、面对面交流等,开拓学生视野。

做实“名校”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随着一项项改革举措的落实、落地、落细,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名校”建设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模具专业的中德合作“双元制”国际合作实践、电子商务专业的“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实践、信息光电学校的政校企混合制办学实践更是成效显著。

学生素质、专业技能明显提高。近3年来,161人次在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等比赛中获奖142项,居同类学院前列。电子商务专业在浙江省电子商务大赛中连续两年蝉联团体一等奖,荣膺3个省级电子商务大赛冠军头衔,并创下某网购平台日均10万单的赫赫战绩;师生携手成功打造精品零食创业项目,利用互联网将义乌红糖远销国外;学院被授予“全国电子商务产教融合示范学院”称号。

毕业生更是呈现升学、就业、创业齐头并进的态势。学校与6家省内优质高职院校开展“3+2”合作,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开展“3+4”本科联合办学,与4所韩国大学及德国工商联合会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构建了多路径的成才“立交桥”,96.5%以上毕业生取得本专业学历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周兆成获首届“浙江制造·大工匠”称号;王国超创立两家公司,成为义乌新一代创业力量的代表。

师资建设方面,学校坚持“引进、培养、外聘”相结合,打造出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整体水平较高的师资团队,现拥有正高级讲师两名,金华、义乌名师工作室3个;新增浙江省学科带头人6名、省级技术能手1名、“浙江金蓝领”称号1名、省“浙派名师”培养对象两名。

教师自我提升意愿强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创新科研能力等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名校建设一年多来,学院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85人;申报并立项省市级课题10项;主编或参编教材11本;在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12项,公开发表论文54篇,获国家省市奖励108项。

此外,学校与行企携手开展的研发与技术改进服务成果丰硕,两年来共取得专利11项,其中两项为发明专利;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8562人次;开展职业资格培训4254人,为企业培训员工8264人次,面向社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688人次。

新的气象已经展现,新的篇章已经开启,转型升级中的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正向着中职机电“名校”的价值高峰不断攀升。

学校的未来,令人期待。

1555913075565068995.jpg